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施行的是两个相反的政策。晋国排斥公族,新王继位,君主的兄弟必被遣散到他国,因而晋国的“官爵”选用非血缘关系的家族,任官原则“任人唯贤”。
楚国没有发生“小宗取代大宗”一事,所以楚国实行“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的贵族体制,在官爵任用上,基本原则是“任人唯亲”,特别是位高以重的令尹一职,基本是王族子弟才能担任。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春秋初期楚国出现一个异姓公族——彭氏,其家族历史上一人官至令尹,两人任申公,一人任大夫,一人为封君属官,一人为郡守属官,是楚国南阳地区非常显赫的家族。
楚彭氏家族来源“彭”为“祝融八姓”之一,与楚国同祖。不过到了春秋初期,“祝融八姓”中董、彭、秃与斟姓均已“亡国”,只能依附在其它诸侯国中。
彭姓的彭国,始封地在江苏徐州,原是商朝的重要盟友。其后彭国灭亡于商朝末期,彭氏后裔四散,或远走四夷,或投降周朝,其中投靠周朝的一支被安排到南阳,算是被周朝流放边界,监管起来。
西周后期,南蛮楚国的力量越来越强,为防备楚国,周宣王将自己的舅舅——申伯,再分封到南阳一带,其目的就是“南土是保”,为守卫西周南面的边界,为(南)申国。
周宣王让召伯(召公后代)亲自为申国选址,为此大臣尹右甫作了一首诗《崧高》,被收入《诗经》中。
《崧高》载;“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周宣王调来尽可能的力量给南申国,其中就包括当地强大势力——彭氏。
彭氏叛周归楚南申国的到来,令本被监视的彭氏越发不满,“叛周归楚”的念头出现在彭氏一族的脑海中。
春秋初期,楚国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打服“汉阳诸姬”后,再才能北上“观中国之政”。楚成王时江东大国随国已被打服,到楚文王时,楚国的眼光看向南阳地区的申国吕国等诸侯国。
正巧南阳势力彭氏来投,里应外合之下,申国被灭,楚国也给了彭氏相当优厚的政治待遇。
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武王时令尹斗祁,文王时令尹彭仲爽”。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国,申灭后。彭氏一族的彭仲爽为楚国令尹,并且在彭仲爽的指挥下,公元前680年楚国灭掉息国,后征服陈国、蔡国,使他们向楚国朝贡,并得到封邑。
彭仲爽鉴于周朝分封制的教训,再加上楚国之前搞的县制经验,建议楚文王灭申而设县,灭掉的息国也改为息县,由楚国派人直接统治。
楚文王也相当有气魄,申县的首任县公不用楚国公族,而是彭氏一族的彭宇。
“申公彭宇”,史书无载,但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申公彭宇”的铭文,且彭宇任申公的时间当在楚文王二年(前688年)到楚成王八年(前664年)间。
彭宇活动的时间大致在楚武王二十一年(前720)到楚成王四十二年间(前630年),彭仲爽与彭宇大概是同辈人。
再之后的申公就是楚国公族了,比如前664年的“申公斗班”,前635年的“申公子仪”,再往后有“申公叔侯”,“申公巫臣”等等。
彭氏能在楚文王时期,一个担任楚国令尹,一个为县公,可见为楚国作出多大贡献。
因为前期入股楚国成功,彭氏得以成为楚国公族,但因楚国作官“以人为亲”的原则,彭氏在楚国只能慢慢没落,后世的彭氏只有零碎的信息记载为史料。
彭氏其它人物(彭)无所,无所不见史料,但见铜器铭文。
彭公之孙无所自作汤鼎,眉寿无期,永宝用之。
申公之孙无所自作口鼎。
无所为彭(申)公之孙,这里的”申公“大概指的是彭宇。
彭名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传》,“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
左广,是楚国的亲卫队。楚王的战车队为左右两广,每广有战车一卒三十辆,每广若干卒。彭名能担任楚庄王“御”,可见楚王对彭名的信任。
到楚共王二年前589年,楚师侵卫,“王卒尽行,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彭名仍是楚王的“御(司机)”。
到楚共王二十二年前569年,“楚彭名侵陈”,彭名已是能独立领兵的偏将。
彭生
楚灵王三年前538年,楚国灭掉赖国后,迁赖国贵族去远方,然后令公子弃疾去赖国筑于。至于筑城这种工作,由大夫彭生负责。
彭子寿
中料无载,但从彭射墓地中信息得知,彭子寿曾担任过“申公”,时间大约在楚康王十年前550年到楚惠王九年前480年间。
彭怿
彭怿则到了战国时期的“包山简”,其中有“子宛公命威右司马彭怿为仆庆志……。”
子宛公为宛郡的长官,吴起曾担任过,司马为宛郡负责军事的职官,是宛郡长官的属官。
楚国时期,南阳彭氏除上述人物,还有一些只出现在铭文上的彭氏人物,只不过信息量太少,就不写了。
总之,彭氏在楚国是属于渐渐没落的公族,起势时很猛,可越往后,家族越没落,这与楚国的政治用人唯亲有关。但彭氏也比较幸运,因家族没落,楚国的政治动乱都影响不到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