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园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体质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健康问题。但目前,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凌乱与内容的脱节,使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排处于混乱状态。
1.对于幼儿体育目标的误解
需要理解的是,学前教育中所指的“体”是指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动作发展专家泽费尔德(Seefeldt)(1980)提出了“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他将人类的动作技能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反射动作时期(0-2岁)、基本动作时期(3-7岁)、过渡动作时期(8-10岁)、专项运动时期(11岁及以上)。3-7岁也就是学龄前阶段的儿童,需要发展的是幼儿全身大肌肉活动的粗大动作(位移技能,如跑、跳、爬;控制技能,如扭转、弯身等;操作技能,如投掷、接、踢、挥击等)和身体小肌肉或小肌肉群控制的精细动作(抓握和伸够)。意味着学龄前儿童的体是发展基础动作技能,发展平衡、力量与耐力、灵敏与协调等的活动能力。
这些基础技能的发展对于幼儿十分重要,按照泽菲尔德的理论“除非个体的多种动作技能都能得到基本的发展,否则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将难以发展到‘金字塔’中的高级水平——即达到运动、竞赛和舞蹈动作技能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因此在学龄前阶段应该引起重视。
2.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随意性较大
不少幼儿园体育课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依据或随意性大,未能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存在成人化趋向。
例如,当前有不少带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进入幼儿园,如篮球、足球,甚至有部分幼儿园出现了高尔夫,严重脱离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3-6岁阶段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是,细肌肉发育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过早进行技术训练,让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做一些无法做好的动作,就好比让瘦弱的孩子挑重担,让他自己跟自己较劲,很容易使得孩子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自信心和兴趣。造成这种现状,与当前缺少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相关指引,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有很大的关系。
3.缺乏体育活动环境设施以及专业人员
其中幼儿活动场地的体育设施是硬件,教育者的体育素质是软件。幼儿的主要体育活动时间都在幼儿园,园内的体育设施是整个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幼儿园的活动室、户外体育设备和活动场地等。提高幼儿体育活动质量,关键在于改善环境中的体育设施和提高教育者的体育素养。
但目前幼儿园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同等级和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之间的体育设施种类、数量存在差异。因此应规范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制定国家标准,加大幼儿体育活动设备的投资力度,例如增加活动场所的面积、优化场地材质、增加大中小型体育器材,尤其是鼓励自制体育器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拓展幼儿的体育活动空间等,可以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在人员方面,幼儿教师以专科、本科学历居多,多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非专业体育幼儿教师虽然了解幼儿身心发育的一般特点和基本教学方法,但自身缺乏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对体育动作的名称、动作技术原理了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