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隶书作品为何被评委所喜爱?是作者选对了字帖和学习方向?

滨滨谈文化 2025-01-20 02:45:22

在十三届全国书法展上,有一幅隶书作品写得很是显眼,评委看后一致通过最终评审,而入选到展览作品之中。那么,这幅隶书作品为什么会被评委所看中?难道是它写得丑了,抑或是评委的关系?通过现场展览的作品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入展,并不是作者与评委有特殊关系,也不是它的字形写得丑,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能得到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先说说它的字形。从作品中所展示的字形来看,它并不是那种规范的隶书,也没有蚕头燕尾,字形上可以说是很随机的大小,不像是传统隶书那样,都是方匾形的,而字形的大小也取决于章法或形式的需要来决定的。从书法艺术性的角度来衡量,这幅隶书作品打破了以往隶书的主要写法,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再看看笔法。隶书的笔法其实并不是有多么复杂的,但如果想要写好隶书的点画,笔法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隶书的笔法,大都是逆锋入笔,平移之后,加上一些提按用笔的动作即可,但是这幅隶书作品在点画的书写上,并没有按照传统隶书的用笔方法,而是平入之后再平移,主要突出用笔上的一致性,尽可能地完成某个笔画所带来的艺术性效果,而这种效果就是笔画的对比关系,有粗细、长短、正侧之分。

取法与融合。作者并不是从东汉时期的传统隶书为主,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那个时期的摩崖作品上,如《杨淮表记》、《石门颂》、《大开通》等,都是作者的取法对象。但作者并没有使用单纯的一种创作方法,如果在创作时,只注重再现一种原帖,这是评委所忌讳的,因为这样的话,在评委看来,你的学习对象就显得单一了,但如果在创作中,将多个碑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来创作,效果就会大大增强,这可能是评委所看中这幅作品的主要理由吧。

下来就是作品的墨色变化。对于这幅隶书作品来说,它的墨色变化也是值得称道的,一般情况下,许多创作者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往往是以点线块面,大胆使用墨色来渲染书法的艺术性,而此作在创作时,虽然显得很谨慎,但并没有忘记用墨色来实现之。作者在书写创作过程中,利用字的笔画粗细强调墨色上的变化,有的使用重笔重墨,有的使用轻笔轻墨,对比关系也就出来了。

最后就是落款部分也较为精彩。现在一些书法家在创作隶书作品时,在落款时,往往使用小字隶书,也有的人使用行草书,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的,但对于此作来说,创作在落款上使用章草书写,章草与隶书关系密切,并且用章草来落款,与隶书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效应,并且也显得更加高古,如此一来,作品就会完整起来,评委也觉得这位作者在书法上是有较高的修养的。

当然,对于这幅作品来说,也有书法爱好者觉得,这样了字形并不好看,也不知道评委为什么总是喜欢这样的隶书作品?难道书法大赛上的作品,都要把字写得丑就能入展吗?对于这样的看法,大家还有哪些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见解,一起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0 阅读:0
滨滨谈文化

滨滨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