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开了一场辩论会

毒小寨文化 2024-12-12 09:27:29

公开课,我开了一场辩论会

我们学校高中语文组一直都有举办大型语文活动的传统,高一上的诗歌朗诵,高一下的戏剧节,高二上的辩论会,高二下的演讲比赛,这成为我们语文组的一个传统,一直坚守到现在。

举办大型语文活动不仅能在活动中育人(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协调统筹、团队协作等各项能力),更重要的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或者说在活动中落地学生的核心素养。

诗歌朗诵你要创作,这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你要分析文本,这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你要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审美鉴赏与创造;你要理解诗歌文本背后的文化,这是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歌朗诵活动是这样,其他的演讲比赛、戏剧节、辩论会等同样是这样。语文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光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语文活动。在课堂上,你可能是主体,在活动中,学生就成了主体,他们的参与性自然强,体验感自然就强,收获自然也就多,也就深。

学生对课堂不一定感兴趣,对活动组织和参与则一定会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者,学生台下鼓掌前次,都不如让他上台表演一次,鼓掌可能是无我的存在,但表演一定会是有我的存在,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语文活动尽情绽放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上《<过秦论><六国论>联读》公开课的时候就把辩论会带进了进课堂,辩题就是“《过秦论》《六国论》哪个论证更严谨”,正方是“《过秦论》比《六国论》论证更严谨”,反方反之。

《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千古流传的政论名篇,经典型无需多疑,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们就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仍然可以带着思辨、质疑的思维去看这两篇文章。

比如,我们可以思考: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战不善,弊在赂秦

1.“非兵不利,非战不善”,六国破灭真的和军事无关?

2.六国破灭是不是只有“赂”的原因?是否归因不全?

3.“赂”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到底是保全了自己,还是灭亡了自己?如果能打得过,干嘛还“赂”?

《过秦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1.结论是否有针对性?似乎任何朝代的灭亡都可以这样概括。

2.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是否归因不全?

3.秦是否真的“仁义不失”?

活动前,我做了这样一番抛砖引玉般地指导,学生们豁然开朗,开始积极报名,积极准备资料(一方面要立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要去破对方的观点,这就是思辨思维),甚至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团队的打磨和排练,看着他们积极准备的过程,我想活动的意义已经达成,他们的收获一定会比老师单纯地在上面讲要多、要深、要丰富。

有老师可能会质疑,公开课时间有限,如何容纳得了辩论会这样的大型语文活动呢?

是的,公开课是一堂40分钟完整的课堂,所以对辩论会的流程和时间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删减和缩水。一般的辩论会有立论、攻辩、自由辩论、结辩四个环节,我只要了立论、自由辩论、结辩三个环节,称之为微型辩论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规则还是要有,我设置规则如下:

立论(开篇陈词):正方一辩手、反方一辩手各1.5分钟,阐述己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正方先开始)

自由辩论:反方先开始,正反交替互诘、互辩,共4分,正反双方各2分,交替进行,一方时间用尽不得发言,时间未用尽可继续发言。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既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结辩:正方先开始,正方三辩手、反方三辩手,各1分钟。

辩论礼仪:

1.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胜不妄喜,败不惶馁。

2.辩论过程坐如钟,站如松。

3.称呼对方时不能手指对方,不能直呼姓名,不能“你……”,而应该用“对方辩友”“对方…辩”等。

4.有理不在声高。气势充沛,但不大吼大叫。

5.文明用语,不用脏话、气话、讽刺话、人身攻击话语等,多用排比、名言、对仗、幽默等话语。

6、按次序发言,不打断对方发言。时间用尽,严禁发言。

其余,辩论主席(主持稿附后)、计时人员、评分人员一应俱有,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教书十多年,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尝试,努力做一个思考着的语文教师,这次的尝试让我坚信,大型语文活动完全可以完整或部分走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堂可以而且应该多元化,语文课堂应该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起努力探索吧!

0 阅读:5
毒小寨文化

毒小寨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