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遂宁)奇人之——竹编艺人

听雨说生活 2024-12-30 08:46:47

民间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谚语,这应该是一种较普遍的认识。但凡事都有特例,在下乡当知青时,生产队上的一个年轻小伙,就打破我的这一认知。

小伙不仅心灵手巧,竹编手艺了得,远近闻名,各种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身高1.8米以上,且皮肤白晰,五官刀凿斧劈般立体,双眼烱炯炯有神,说话文静得体,深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干活时常有一些少妇趁他不注意,揩他点油,吃一下他的豆腐,惹得人们哄堂大笑。但由于他生于地主家庭,年近三旬,仍然单身,这在重成份的当时,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一次在干农活时,有人对小伙说:“某某凡,帮我出嫁的妹崽(闺女)也编一个不漏水、带盖的皮背篼嘛,都向我求了好几次了。”我以为是在开玩笑,便随口说道:“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编得不漏水的背篼?”大家一听都笑了,说某某凡不仅编的皮背篼不漏水,就是编的竹篮也一样可以不漏水。我当然不相信,说要“眼见为实。”

收工后,为解心中疑惑,便直接到小伙家中去,要看个究竟。他家由于人多物杂,又堆满切开修整好的竹片,以及成型、半成型的竹器,狭窄得几乎无法下脚。两只编好的竹背篼,不仅做工精致,还编织出多种传统的云水花纹,说是工艺品也不为过。

他笑着对我说:“两个背篼是给他嫁在新疆农垦兵团的姐姐编的,还有一些竹器没有成型。”我问他背篼真的装水不漏?他笑了笑说:“应该是不会漏的。”

见我有些不相信,拿起铁瓢,从水缸里舀起水来就倒入其中。直到快装满了,也未见有水渗漏出来。心中腹诽,时间长点,在压力作用下还能不漏?半个多小时讨去,左看右看,端起来看底子,仍无渗漏痕迹,方才信服,这编织手艺真的是不错!原来“竹篮打水”也并非一场空。

过了几天,小伙送我一只做工精巧的提篮,道过谢,待他走后,便舀来井水,装进篮中,下午收工回来检查,四个多小时,竹篮也无渗水痕迹,才彻底信服,绝了。

我问他有什么秘密,他的回答是:关键点在篾子(川中方言称竹片为篾子)的宽窄度适中,篾锋修理要匀称、精细,编织时力度的掌控。人人都知道的事项,但要编出高精度的竹器,那就要艺人功夫的高低了!

皮背篼一般都是带盖的

注:①、川中多种竹,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分有自留竹林;那是一种适宜分剖,专供编织各种竹器的慈竹。②、皮背篼,是一种先用薄竹片编织内胆,再用细竹丝编织外壳的竹器,有点类似于暖水瓶,用于装面粉类的东西;可以上绳背着走,极适合于山区丘陵地方用。

(文中图片均采自网络)

甲辰冬月末写于江油

0 阅读:0
听雨说生活

听雨说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