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望着窗前雄浑壮阔、高入云端,在朝晖夕阴中变幻万千的观雾山,便心生敬意,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情绪涌动。
观雾山是江油旧治武都镇的主山,龙门山脉的一段,主峰普贤顶海拔2100余米,气势磅礴,峰峦耸峙。人们常把大地比作母亲,那么我们倚靠着的观雾山,就有如父亲,用他坚强有力的身躯,如一道屏障,遮挡北来风霜的侵袭,保护着我们赖以生存古城,守护着我们安宁的生活。
从川中小丘陵地带初来江油,从事三线建设,一落脚,便被它的宏伟山势,磅礴气场所震撼,感叹高山之伟岸,从而生出攀登的意愿。
想当初年少气盛,说干就干。在一个初冬的霜晨(星期日),邀约上既是邻居,又是知(青)友,一同进厂的彭君,带着一军用水壶开水,在食堂买几个馒头,几勺分得的白糖(劳保用品),跟在到观雾山林场捡拾柴火的人群,便向心中的圣地攀登。
为了赶时间,背柴火的人们选择捷径。山路蜿蜒曲折,陡峻仄逼,很多路段需要手、脚并用,但刚从知青成为产业工人的我们,体力杠杠的,走得毫不费力,甚至超越很多常年进山背柴火的壮汉。在临近大垭口的险道上,侧着身子前行,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云来雾绕,有如在登仙梯,让人体验到一种出世近仙的快感,把危险抛诸脑后,在攀登中尽情浏览绝险处的风光。
出发时,山下是常见的阴天;行至半山中,则进入半烟半雾的迷境。行走得好好的,一团浓雾飘来,什么都看不见,只听得到前后的人们发出的惊呼声,脚下却不敢移动半步,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雾来得快也去得快,瞬息而过,视线反而更清晰。在一段较平坦的路上,铺着薄薄的一层游动的雾,刚好没过人的膝盖。人们行走时,如同走在铺洒干冰的舞台上;更像进入仙幻的奇境,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妙幻的我们,童心大发,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被后面的背柴人喝止,才明白过来山路的危险,而循规蹈矩,拄棍前行。
快到山顶时,天一下就明亮起来,头顶有几片薄云飘荡;脚下则已变成一望无际、如波涛涌动的云海,反射强烈的太阳光,不时有虹霓般光晕出现在眼前,有人惊呼:“这是传说中,只有在峨眉山才有的佛光啊!”几个站对角度的人,身影一下就出现在光晕的圆圈中,随着投影人的行动而做相同的动作。惊叹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但再玄幻的奇境,也挡不住人们捡拾柴火,满足一日三餐生火煮饭,维持生计的行为,前行不已。目的不同,我们两人循路往普贤顶方向而行。
山顶积着雪,东一簇,西一堆,灌木、枯草被压得严严实实的,寒风直往衣领中钻。在泥泞的山路上,大概行走了一、两公里,也未碰上一个人问路,偶尔有几只山鸟飞过。面临歧路,难以把握去向,山高林密,加上之常听闻,山上经常有老熊出没,也有点耽心,便在一块巨石上坐下来休息。取出馒头,蘸着白糖,就着壶中冰冷的开水,解决肚中的饥饿。顺便就近观览一下山景,便心生去意。因为身在山中,视线反而受阻,正如苏东坡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披着满身阳光,来到进入山顶的大垭口,放眼一望,半山上仍是云海涛涛,一望无涯。待走进云海,看到的却是茫茫一片浓雾,以及密而细的小雨。行走不久,劳动布工作服外套已被淋湿,头发上也开始滴水。
接近山麓时,雨停云开,山下仍是阴天。回望山上,云雾笼罩依旧。生平第一次经历这样一山多样的气象,很是新奇,惊叹不已,深深地印刻在记忆中,而不磨灭。
从山下到山顶林场的公路修通后,又乘车去过几次,虽然每次都有全新的体验,但时过境迁,全然没有了初次登临的那种强烈的刺激和感受。不知是心境发生变化,抑或是环境的改变。但观雾山在心中的形象依旧,它的厚重、博大,始终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