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连城(jià zhí lián chéng),也作“价重连城”,原意是物品价值抵得上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极其珍贵。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琢玉能手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在荆山中发现了一块玉璞。虽然玉璞外包裹着一层石膜,但卞和凭借多年经验,断定只要去掉石膜,必然能够得到一块世间罕见的美玉。
对于此等宝物,卞和不敢藏私,当即便抱着玉璞来到了楚王宫,将之献给了楚厉王熊蚡冒。楚厉王看不出玉璞与普通石头有什么差别,便又让大臣们相互传看,大臣们看来看去,也都说这只是块石头。
楚厉王闻言看向卞和,卞和却坚称其中必有美玉,并请求让宫廷玉匠鉴别。楚厉王于是召见玉匠,然而玉匠只是粗略的看了一眼,便说这只是块石头,其中并无美玉。楚厉王闻言大怒,下令砍去卞和左脚。

不久后,楚厉王病逝,其弟熊通即位,是为楚武王。卞和得知楚王换了人,便又拄着拐杖,抱着玉璞来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翻来覆去的仔细观察那块玉璞,却是看不出一点美玉的样子,于是又命人找来宫中玉匠,让其仔细鉴别。玉匠见到这块巨大的玉璞,仔细查看良久,依旧一口咬定这就是一块石头。
楚武王因此大怒,认为卞和这是有意哄骗自己,于是下令砍去卞和的右脚。

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此时的卞和年事已高,又被砍去双脚难以行动,再加上前两次的教训,导致他纵使知道楚王换人,但却没有再去王宫献宝,而是抱着玉璞在荆山下痛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甚至双眼都哭出了血水。
消息传回楚王宫,楚文王派人去询问卞和为何痛哭不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自己遭受刖刑而哭,我所悲伤的是:天下无双的宝玉却被认为是石头,忠贞无双之人却被说成骗子。”

楚文王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后,立即命人将卞和与玉璞请入宫中,然后命令宫中玉匠剔除玉璞外面的石膜。随着石膜被去掉,被石膜所包裹的美玉逐渐显露出来,众人上前查看,这才发现果然是一块世间稀有的美玉。
楚文王见状,当即重赏卞和,之后又命人将美玉雕成玉璧,因其乃是卞和所献,遂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此后,“和氏璧”作为楚国镇国之宝,始终被珍藏于楚国宫室之中,历经数百年传承,从春秋时期一直传到了战国中后期。

楚怀王六年(前323年),魏国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结成合纵联盟,此举引起秦、楚、齐三大强国警惕,齐国先是施压燕、赵,后又向魏国边境增兵,试图迫使魏国退出合纵。
楚国则要求魏国废除太子魏嗣,在遭到魏国拒绝后,楚国遂以护送在楚国为质的魏公子高回国为名,派大司马、上国柱昭阳率兵攻魏,夺取襄陵等八邑,威震列国,史称“楚魏襄陵之战”。战后,昭阳不仅因功升任令尹,楚怀王更是将镇国之宝“和氏璧”赐给了他。

一次,昭阳设宴款待门客,席间将“和氏璧”取出供门客欣赏,却不想有宾客趁机起哄扰乱宴会,趁乱盗走了“和氏璧”,以致参加宴会的张仪被诬为窃玉之贼,后来张仪成为秦相,还曾因此报复楚国。
此后,楚国国宝“和氏璧”流落民间,几经周转流至赵国,直到五十多年后被赵国宦者令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并将之献于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命玉工鉴定,方知乃是失踪五十多年的“和氏璧”,遂将之纳入宫中。(另说楚赵两国结亲,和氏璧被作为聘礼送给赵王)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已经隐隐凌驾于六国之上,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也是国力大增,成为了六国之中唯一能够抗衡秦国者,秦赵两国因此明争暗斗不止。
得知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秦昭襄王便提出以十五城进行交换,赵惠文王知道秦国必然不会白白送给自己城池,却又担心因此得罪秦昭襄王,只好派遣蔺相如持璧前往秦国交涉,于是便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