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毁销骨(jī huǐ xiāo gǔ),意思是众口连续不断的诋毁,足以致人于死地。成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注:成语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亦出自该典故。

战国中期,秦国国势日强,随着秦国频频东出,引发列国不安,公孙衍趁机提出合纵之策。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奔走游说下,促成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结盟。
“五国相王”虽然促成了弱国结盟自保,但此举却引发秦、楚、齐三大强国警惕,为此齐、楚、秦先后出兵攻魏,魏国被迫退出合纵,转而采纳张仪的连横之策,积极与齐楚修好,并任命张仪为魏相。
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在张仪的策动下,秦国向韩魏借道攻打齐国,齐威王派匡章率兵迎战,最终齐军大胜,此战导致张仪连横受挫,公孙衍趁势再推合纵。

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在公孙衍的游说下,继燕、赵、齐、韩四国之后,楚国也加入合纵,并“以事因犀首”。之后,齐、楚两国要求魏国驱逐张仪,魏惠王迫于压力,只得重新采纳合纵策略,并将张仪赶回秦国,重新任命公孙衍为魏相。
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攻打秦国,公孙衍又鼓动义渠自侧背攻打秦国,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面对诸侯联军,秦国一面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稳住义渠,一面以樗里疾为大将,率领秦军迎战,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联军主力魏军8.2万、赵军13万,韩军败退观泽,秦军追击并大败韩军,斩首超三万,俘虏韩将鲮申差,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

击败联军后,秦惠文王再度派遣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国退出合纵。
张仪对魏襄王说道,“魏国土地纵横不过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可畅通四方诸侯,又无名山大川阻隔。魏国南与楚接壤,西与韩接壤,北与赵接壤,东与齐接壤,士兵驻守四方,光是用于防守的士兵便不下十万。
魏国本就是四战之地,若是魏国向南与楚国交好而不与齐国交好,齐国便会攻打东部;向东与齐国交好而不与赵国交好,赵国便会攻打北部;与韩国不交好,韩国便会攻打西部;不亲附楚国,那么楚国就会攻打南部。这便是四分五裂之道也。”

张仪接着说道,“诸侯合纵联盟,不过是为了借此使国家安宁,君主尊崇,军队强大,名声显赫。如今,主张合纵者,想以天下合为一体,相约为兄弟手足,在洹水边上杀白马为盟。然而,亲兄弟尚且有争夺钱财的,难道仅凭公孙衍(《史记》载为苏秦)的策略,就能取得成功吗?
大王不亲近秦国,秦国便会出兵攻打河外,攻占卷、衍、酸枣等地,劫持卫国夺取阳晋,到时赵国不能南下救魏,魏国也不能北上援赵,双方无法来往,合纵通道便会被切断。合纵道路断绝,大王想要国家不受灾难,自然也就办不到了。
秦国要求韩国联合进攻魏国,韩国害怕秦国,必然不敢不从,到时秦、韩为一体,那么魏国的灭亡也就不远了。我都替大王感到担忧啊。”

对于张仪的说法,魏襄王深以为是,便询问魏国该如何才能自保。
张仪回答道,“为君王计,不如侍奉秦国。如果您侍奉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楚、韩的外患,那么大王便可高枕无忧了。
况且,秦国想要削弱的莫过于楚国,而能够削弱楚国的莫过于魏国。楚国虽然看似富庶强大,实际不过是空名;楚国士兵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却很容易溃散逃跑。假如魏国发动所有军队攻楚,必然能够取胜。宰割楚国而使魏国获得好处,使楚国亏损而归服秦国,转嫁灾祸而使本国安宁,这是好事啊。若是大王不听从我的建议,等到秦国出兵,您再想臣侍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最后,张仪说道,“主张合纵者,只会说一些慷慨激昂之言,而很难让人信服。他们游说诸侯不过是想要封侯罢了,所以这些游说之士才会大谈合纵好处,劝说各国国君。国君被他们的口才所迷惑,难道不是糊涂吗?”
臣听闻,羽毛虽轻,积聚多了也能使船沉没;货物虽轻,但装载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口所毁,就是金石也能销熔;谗言毁谤多了,就是骨肉至亲也会消灭。还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制定正确的决策。”

在联军遭遇惨败的情况下,经过张仪的劝说,魏襄王最终放弃了合纵盟约,转而与秦国修好。与此同时,秦惠文王为了避免再度遭到合纵讨伐,也暂时搁置东出,转而向南攻伐巴蜀,向北讨伐义渠,以缓解与中原诸侯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