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227:祸起萧墙丨季康子权势超越国君,试图出兵吞并颛臾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5-03-28 13:38:38

祸起萧墙(huò qǐ xiāo qiáng),也作“萧墙祸起”,原意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成语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在历经“庆父之乱”后(详见上篇讳莫如深典故),鲁国宗室大臣季友拥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之后,季友又迫使莒国将乱臣庆父交给鲁国,庆父自知罪责难逃,遂自尽而死。

不久后,莒国派人向鲁国求取财宝,季友率兵在郦地大败莒国,俘虏莒国国君的弟弟挐。季友本就对安定鲁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对鲁僖公有拥立之功,如今还立下了战功,鲁僖公遂将汶水以北的田地和费邑赏赐给了季友。

至此,费地成为了季氏的私产,季友的子孙则被称为季孙氏(孙为尊称),长期在鲁国执政。

季友去世后,其孙季孙行父成为季孙氏第二代宗主,他在鲁国执政三十三载,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而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也开始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去世后被赐予谥号季文子。

季文子之后,其子季孙宿(即季武子),曾孙季孙意如(即季平子)先后执掌国政,季孙氏权势日益高涨,加之数代鲁国国君皆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国人只知季氏,而不知鲁君的情形。

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鲁定公去世,其子姬蒋即位,是为鲁哀公。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季平子之子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孙肥承袭宗主之位,继续执掌鲁国国政,是为季康子。

此时,季康子虽然仍是卿大夫,但历经父祖数代努力,季孙氏的权势早已凌驾于国君之上。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势,便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意图出兵攻打颛臾国,将其予以吞并。

颛臾早在商朝时便是方国,周成王时又成为鲁国的附庸,而且地处鲁国国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邑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

孔子对于季孙氏权势凌驾于国君之上早有不满,何况他自己早年还曾遭到三桓的排挤,如今得知季康子竟然因为自己的野心,便要对一个地处鲁国疆域内的附庸国动手,更是十分反感,因此说道,“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讽刺季康子作为卿大夫,竟然越过国君擅自征伐的做法。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乃是季孙氏的家臣,得知孔子如此评价,便替季康子解释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又很近,季氏如果不将其占领,将来肯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

孔子回答说,“君子痛恨那种对自己的贪心避而不谈,,而为做事找借口的做法。远方之人不归服,就该整饬礼乐使其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就应该让他们安定。如今,你们辅佐季氏,远方之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归附,国家分裂而你们不能保全,反而意图在国内发动战争。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于其内部啊。”

相较于先祖季友,季康子不思为国,而只知争权夺利、贪恋权位,以致三桓离心,鲁国也因此日益衰微。到鲁穆公前后,鲁国公室将季孙氏赶出鲁国政坛,国君终于重掌大权。而季孙氏则以费地建立费国,就此与鲁国彻底割裂。

0 阅读:0
绿茶纵横看历史

绿茶纵横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