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很多年,我都是老好人,从来不会拒绝别人,总觉得不好意思,不管是别人找我帮忙,还是做我不想做的事,都碍于面子,而委屈的帮忙。体现在以下几种:
别人借我钱,我去要的时候会很不好意思,觉得很羞愧一样;
被过度消耗和干扰时,自己都快崩溃了,却不好意思拒绝;
明明已经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了,为了不让对方失望,还是硬着头皮死撑;
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内的事,还会有种不妨多付出和多做点的心态,让自己为难。
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我自己内耗和崩溃了,别人觉得理所当然和肆无忌惮。
同时,我也会把这种不好意思和竭尽全力的心态,投射到养育孩子上。就会想着我是孩子家长,能做的,不能做的,我都要去完成,哪怕是透支自己,只要是为孩子好,都无所谓。
曾经,我为自己的这些做法和想法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靠谱和实在的人,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后来,被糖糖点醒:
不过是没有边界感或者边界感不清晰。
这个觉察有点醍醐灌顶啊。我做了那么多,只不过是自我感动而已。
是的,付出再多最后也是枉然,别人根本不在乎你付出过多少,只会在乎结果是什么。
细数这么多年来,我的过度付出,似乎只得到一个“好人卡”,似乎只有一句话:她是个好人,是个实在人,挺靠谱的。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谈起我长达10多年的职场工作,兢兢业业,最苦最累的活都是我做,可是评优评优以及涨工资时,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问题出在哪了呢?论工作能力,论踏实肯干,论做事效率,我都没得挑剔。
可是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想来想去,就是因为边界感差了点。
说白了就是只会埋头干活,不会察言观色,也不会朝关键点上努力。总在领导看不到的地方吭哧吭哧干活,总是领导该看见的时候沉默不语或者心直口快,惹领导不高兴呗。
这不是跟我养育孩子犯的同一个错嘛?我对孩子掏心掏肺的好,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可是话说得怪狠,全吃亏在唠叨和吐槽上。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力也出了,功劳也全无。可笑可悲不?
太没有边界的相处与关系,变成了一种共生模式。
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说:
共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互相剥削的关系。共生关系会减少人际关系的边界感。
说得真对,像我之前就没有边界意识。该自己做的,不该自己做的,我都争着抢着自己干,干完了可能还会唠叨或吐槽一下,逞一时口舌之快。
便宜一点没占到,还惹得一身骚。还真是傻呀,甚至还得被人栽赃时,只能哑巴吃黄连。
我之前意识不到自己缺乏边界感,凭着本能和自己的初心,做自认为正确的事。
这几次跟糖糖聊了之后,有种新发现,那就是自己边界感很匮乏,潜意识是有点讨好型人格的,总怕自己做得不好,所以会过度用力。
过度亏欠的心理,也是边界感不清晰的主要根源。
像我做父母陪跑,从前我总是想解决所有问题,哪怕有些事不属于自己的陪跑范围,哪怕父母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和节奏,我还是会忍忍,而不忍心拒绝。
总觉得自己要极致付出,要为自己的陪跑负责,但这恰恰是我边界感不清晰的表现。
作为家庭教育辅导老师来说,我的职责是帮助父母改变,是给父母提供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析、建议和指导,给父母提供如何转念和释放焦虑以及情绪和实现自我成长,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案与指导。
但我并不替代心理咨询师身份,不能随时承接父母的崩溃和负情绪,当我对父母有求全应时,我已经越界,充当了不属于自己身份和职业定位的职能。
做自己能力边界以外的事,是我对没有边界的父母,回应方式不过是同样边界不清晰,所以既不能解决问题,又让自己深陷漩涡。
过度亏欠的心理,会产生过度补偿,过度补偿又会陷入过度内耗。
将关系区分开,也就划清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该做一定要做,做不了的一定要拒绝,这就是边界感。
心理健康,精神独立,乐观积极,权责清晰,这能更好构建和谐的关系与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