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乘南北敌军尚未会合之际,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设伏,全歼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十六师6000余人,从根本上扭转了西北的战争的局势,使陕北的情况得到了好转。
对此,毛主席非常高兴,还特意给他的大儿子毛岸英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毛主席写道:
“岸英儿: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我们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
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问你好!”
从毛主席的这封信里,可以看出,他对西北战争局势的变化,是非常满意的,也对孩子们十分关心,他所说的永寿,是他的儿子毛岸青。
此时,毛岸青刚刚从苏联回来不久,中文还不是很好。因此,细心的毛主席,才会让毛岸英把他写的信翻译成俄文,以便让毛岸青感受到他的父爱。
10月20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来到陕北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名字,叫做南河底村。
得知毛主席要来,房东大娘特意将炕烧的热乎乎的,让毛主席可以睡个温暖的好觉,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房东大娘却不知道,毛主席习惯睡床。自从转战陕北开始后,毛主席一直转移,经常是让身边的战士们借老乡的门板,为他简单地搭一个铺,便睡了上去。
门板搭成的床虽然不够舒服,但由于转战中走了许多路,毛主席睡上去后,很快便入睡了。
想到毛主席习惯睡床,战士们担心毛主席睡不着,想要给他搭个铺,让毛主席睡觉。
听了大家的话,毛主席却做出了例外的选择。这是因为,毛主席知道老百姓对他的情谊是无价的,便说:“老大娘一片好心,烧了热炕,就这样睡吧。”
第二天,毛主席从睡梦中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了。
在吃过早饭后,毛主席看到天气不错,便准备去白云山参观。白云山在南河底村的附近,山上有座庙,叫白云庙。
白云庙十分有名,附近有许多人都到白云山许愿,甚至连黄河对面的山西人,也来白云山许愿,在愿望达成后,还会再次来到白云山还愿。慢慢的,这也就成了白云山附近的人们的一种风俗。
得知毛主席要去白云山参观,县长特意从城里赶来,陪着毛主席同去。
一路上,毛主席的心情很好。他对身边的李银桥说:“我是去过大庙的。在湖南长沙读书时,我和一个同学徒步走了5个县,做社会调查。我们身上一文没有。有一次到了沩山寺,讨得一顿斋饭。那寺庙好大哟,方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
毛主席说的这件事情,发生在1917年暑假期间。那时候,毛主席和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进行的一次游学活动。
7月的长沙,天气十分炎热。
一天,毛主席在在图书馆翻阅《民报》时,看到了讲述两位中国学生徒步游历了全国,最终走到西藏边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激起了毛主席心中强烈的共鸣。于是,毛主席便邀约好友萧子升,趁着暑假的时间,也出去游历一番。
听了毛主席的话,萧子升也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便和毛主席一起踏上了游学之路。
这次游历,他们决定不带钱,因此自然成为了一次穷游。在出发的时候,毛主席和萧子升的身上只带了雨伞,还有几件换洗的衣服,还带了笔、本和墨盒,便上路了。
那时候,毛主席和萧子升徒步考察了湖南的多个地方,其中就包括了宁乡的沩山。
作为佛教史上的一座名山,沩山上有一座特别有名的寺庙,叫做密印寺。密印寺是一个比较大的寺庙,里面住着一百五十多名和尚。
对于这些和尚的生活,毛主席很感兴趣,便和萧子升一起来到了密印寺。
走进山门后,和尚们打量了毛主席和萧子升的打扮,觉得他们很有可能是远道来的香客,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一个和尚还陪着毛主席和萧子升走进寺院里。
看到和尚们如此热情,毛主席担心被和尚们误会。万一他们讨要香火钱,毛主席和萧子升又身无分文,那就十分尴尬了。
想到这些,毛主席对陪着的和尚说:“我们本是为乞讨而来的。”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那个和尚说了一句佛家的话:“拜佛和乞讨本就是一回事。”
虽然知道了毛主席和萧子升他们没有捐献香火钱的意思,但那个和尚也没有为此而冷落他们,依然带着毛主席和萧子升来到后面禅院里的一间禅房里,将他们安顿下来。
在这里,按照和尚的提议,毛主席和萧子升洗了一个澡。
随后,那个和尚再次来到毛主席和萧子升的面前,让他们到前面去进香。听了和尚的话,毛主席说:“我们并非为进香而来,只是为了见见方丈。”
在比较大的寺院里,想要讨得一碗僧粥不是太难,但方丈不是谁都能见到的。
果然,在听了毛主席的话后,那位和尚说:“方丈一般是不会客的。在方丈讲经说法时,你们也许能够看见他。”
这时,毛主席又说:“我们不但想见见他,而且还想和他谈谈,就在今晚。”说着,毛主席掏出一张便条,递给了那个和尚,让和尚把这张便条交给方丈。
对于毛主席的这个要求,那个和尚没有拒绝,带着便条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那个和尚便回来了,对毛主席说:“方丈现在就请你们过去。”
很快,在和尚的带领下,毛主席和萧子升来到了方丈居住的禅房里。
方丈的禅房与其他的禅房有所不同,四壁都摆满了书籍,除了佛教经典之外,还摆着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禅房中央的桌子上摆着一高一矮两个花瓶,高的装着鲜花,矮些的装着兰草,看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走进方丈的禅房后,毛主席、萧子升与方丈谈论了一些中国经典著作。看到面前的年轻人学识如此渊博,方丈十分惊讶,当然也谈得十分高兴。
傍晚时分,密印寺到了吃饭的时间,方丈便邀请毛主席和萧子升一起,吃了一些素食之类的饭菜。随后,方丈又将毛主席和萧子升送出了禅房。
看到方丈亲自送毛主席和萧子升出来,和尚们都十分热情,觉得他们是方丈的贵客,便纷纷拿出扇子或经卷,请他们题字留念。
对于和尚们的要求,毛主席和萧子升也没有拒绝,便一一为他们题了字。
第二天,毛主席和萧子升准备离开时,一个和尚来到他们面前,说:“方丈挽留各位施主再小住几日,下午还要再见见你们。”
就这样,毛主席和萧子升便放下了他们的行李,跟随着和尚参观了寺里的菜园子、大厨房、斋堂等地方。
后来,毛主席和方丈再次进行了交流。
在提到寺庙的和尚情况时,方丈告诉毛主席,“大约有百余名是属于本寺的,其他的都是来自远方的游僧。平时寺里住有三四百人,前些年一度住过800余人,这是建寺以来最多的了。不过这些游僧一般住上几天,就又上路了”。
听到外来的和尚如此之多,毛主席十分好奇,便问方丈:“数千里之外的和尚,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呢?他们来这儿干什么呢?”
方丈回答说:“他们是来听经和受戒的。本寺方丈素以说法著名,全国僧人大多都知道本寺。这里寺产甚丰,招待他们停留数日,是不成问题的。你们也知道,和尚是出家人,所有的寺院都是他们的家,云游四方,在寺内谈经论道,彼此都能得到启示。”
随后,毛主席又问:“有什么佛教方面的书籍出版吗?”方丈说:“有的,而且还很多,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讲经中心。”
这次沩山密印寺之行,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后,再次前往陕北当地有名的白云庙。毛主席便想起了青年时期到沩山密印寺的往事,这才向身边的李银桥讲起。
听了毛主席的话,李银桥点了点头。不久后,毛主席一行便来到了白云山顶。
往远处看去,毛主席感到心旷神怡,说:“白云山,真是名副其实,可惜今天无云,要是在雨季里,我们就像腾云驾雾的神仙了!”
很快,毛主席一行便来到白云庙的庙门前。这时,老和尚在庙门外恭候毛主席大驾光临了。
看到毛主席时,老和尚双手合十,与毛主席行了佛家之礼。毛主席也还了礼,微笑着说:“老师傅,我们来参观参观你们这个大寺庙,好吗?”
见毛主席如此谦恭,老和尚再次向毛主席躬身施礼,并说:“欢迎,欢迎。首长请。”
听到老和尚称呼自己为首长,毛主席感到老和尚有些拘谨,便对他说:“你们过去是称‘施主’吗,不要坏了规矩啊!”
在老和尚的带领下,毛主席一行人走进了一个大的禅房里。
白云庙的和尚虽然见过了各色香客,但却没有见过毛主席这样的大人物。当然,他也不敢想象,面前的人就是毛主席。
然而,看到县长在毛主席面前的表现,老和尚也知道面前的人一定是一位大首长,这才称呼毛主席为首长的。
于是,老和尚特意将一个座位上的灰尘掸了掸,将毛主席让了座,并给毛主席端了一杯茶,等候毛主席问话。
喝了一口老和尚端上来的茶后,毛主席问:“你们现在生活怎么样啊?”
听到毛主席问,老和尚谨慎地看了县长一眼,说:“好,好着呢!”
看到老和尚的表现后,毛主席也看了县长一眼,笑着说:“出家人不打诳语。你们是超脱的,更要讲实话。”
接着,毛主席问:“每天来烧香拜佛的人多不多啊?”老和尚说:“太平时,来烧香的就多些,最近来的人就比前些时多了。”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烧一次香,你收香客多少?”
老和尚说:“不多,烧一次香收2毛钱。以前信神的人多,出家的人也多,布施的人也多,收入也多,生活很好。如今出家的人少了,布施的人也少了,就是遇到庙会,也收不了几个钱,生活一时有些困难。”
听了老和尚的话,毛主席知道他说的是实情,便点了点头。毕竟,在战乱中,人们的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停顿了一下后,老和尚又说:“人民政府叫我们自力更生,种点地,搞些农业生产,开头不习惯,现在手脚灵便了,倒也能劳动。打的粮食够吃,其它穿衣服、治病、修理寺院,一概由政府包下来,再加上收布施香火,生活倒也蛮好的了。”
听到老和尚已经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得很好了,毛主席非常高兴,说:“这不错啊,这是一大改变啊!”
想到和尚们过去都是靠香火钱生活,毛主席又问:“你觉得这种安排妥当吗?”老和尚说:“托毛主席的福,安排得很周到。出家人也得随着社会进步啊。”
听了老和尚的话,县长等人都非常高兴。然而,老和尚不知道的是,在他面前的这个首长,就是毛主席。
对于老和尚“出家人也得随着社会进步”的话,毛主席也是认可的。他高兴地说:
“讲得好!社会变了,人也要变。过去,和尚一不生产人口,二不生产粮食,现在要变。不生产人口可以,不劳动不行。劳动才是生活出路。新社会里,一切要靠自己劳动。参加劳动后,身体也好了。这是个好办法。今天在你这里‘取经’了。”
对于毛主席的夸奖,老和尚心里虽然十分受用,但还是谦虚地说:“不敢不敢。现在新社会,没有出家的人,我们这些人都老了。”
想到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毛主席觉得老和尚说得的确是一个问题,便回头对县长说:“他们年岁老大了,如果不收些年轻的徒弟,再过上几十年,这个地方就没人管了,这可不好。他们还是要收些徒弟,要往下传。边区政府是保护宗教自由的嘛,你们开会时也提一提,只要有人愿意出家,我看还是要收些新徒弟。”
听到首长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老和尚十分高兴,说:“我也是这么想,如果不收徒弟,将来就没有人上白云庙来了。”
随后,在老和尚的带领下,毛主席参观了白云庙,就像当年参观沩山密印寺一样。
在参观的时候,毛主席提出要好好保护寺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此,老和尚十分认可,说:“施主说得对!施主说得对!”
想到如今寺庙的香火没有过去鼎盛,毛主席告诉县长:“县里要拨点经费,把庙修一修。”县长说:“我回去马上办。”
很快,这次参观便结束了。
在毛主席离开的时候,老和尚高兴地说:“明天是九月九重阳节,这里有庙会,还有大戏,施主也来看看吧,热闹着呢。”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和尚对毛主席的称呼使用了“施主”。看得出来,在老和尚的心里,毛主席就是一个懂得他们的人!
听了老和尚的话,毛主席礼貌地说:“谢谢了,我们要来看戏的。”
第二天,毛主席看到许多人都向着白云山上赶去,就问:“你们到哪里去啊?”老乡们回答说:“到白云山赶庙会去。”
想到老和尚的话,毛主席也向去凑凑热闹,便对身边的阎长林说:“走,咱们也去赶这个有趣的庙会。”
阎长林担心庙会上人太多,不安全,不敢答应这件事,就告诉毛主席庙会还有好几天,改天再去。
就在阎长林和毛主席说话的时候,汪东兴也走了过来,毛主席便说:“汪东兴,我想到白云山赶庙会,你敢不敢让去?”汪东兴说:“主席想去就去吧,反正现在老乡们都知道了,敌人也没有办法。”
听了汪东兴的话,毛主席说:“没有关系,如果有特务混进来,老乡们会把他们捉起来的。”
就像汪东兴说的那样,毛主席刚刚来到庙会上看戏不久,就被老乡认出来了。很快,就连戏台上的演员们也停了下来,大家都向看看毛主席。
这时,毛主席说:“看戏吧,老乡们,不要挤,咱们都是来看戏的。”紧接着,他又对演员们说:“你们快演吧,我是来看你们演出的,大家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我的。”
然而,过了好一会儿,戏场上的秩序才恢复了过来,演的演,看的看。
片刻后,有人提出给毛主席让出一个空地方,让毛主席看得舒服些。听了大家的话,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出现已经在客观上影响了大家看戏,便和大家说:“你们好好看,我要回去了。”
看着毛主席离开的方向,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呼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再见……”毛主席也对大家说:“再见,再见……”
不久后,在汪东兴的提议下,毛主席搬到了邱家坪居住。
1948年3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度过黄河,并与5月到达了河北西柏坡,在这里指挥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决战。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便一直在思考国家大事。在毛主席的心里,新中国的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自食其力。
后来,经过改造后,有劳动能力的人们都开始自食其力了,全国上下都显示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