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十分宠爱昭德王皇后,但直到其崩逝前一天才将其封为皇后

史海撷英 2024-09-24 17:38:56

一个家族一旦滑入没落的境地,必定是各种纷乱接踵而来。同理,一个王朝若走向衰亡,一样也伴随着种种没落的迹象。这种现象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读唐史,明显感觉中晚期的记载没有前期的饱满统一,很多事迹或人物的记载几本史书上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后妃的传记,相互矛盾纰陋之处甚多。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明显走向衰亡,玄宗时期无疑是整个大唐的巅峰时期。自他之后各种败像和灾难纷至沓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天灾人祸将大唐一天天拖入黑暗的深渊。李隆基一手缔造了大唐盛世,却也将大唐的福祉败尽。后来虽然也出现过元和中兴,不过是临死前的回光返照,终究没能将大唐带离衰亡的轨道。

衰亡的大唐背后,那些后妃公主们的命运又是如何呢?不用说,自然不如前期的后妃们那般风光,甚至还经常面临战乱而逃离京城。

大唐自唐代宗李豫开始,几乎很少再立皇后,从李豫到末代皇帝李柷,共13位皇帝,仅仅只有唐德宗李适和唐昭宗李晔立过皇后,其他的皇帝当政时期皇后之位均为空白。而唐德宗李适的皇后也是在其临崩逝之前为了“冲喜”仓促册封的,结果,册封当天皇后便崩逝。是哪位女子如此没有福分呢?

这位女子就是昭德皇后王氏,王氏生于官宦世家,益州新都人(在今四川成都内),父亲王遇官至秘书监。王氏的其他资料都缺失,至于生年,长相,才干一无所知。

李适

唐德宗李适的知名度不低,原因有几个,一是他在位时间比较长,二是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举措以及寻找生母沈氏一事。

另外在德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李唐皇室再一次出逃京城,成为大唐历史上第三位出逃的皇帝。这件大事就是著名的泾原兵变。而在这次兵变之中,李适的昭德皇后脱颖而出,为李唐皇室捡回了些许尊严,当然,也让昭德皇后赢得了李适的格外宠爱。

《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王氏嫁给李适时,是在李适为鲁王的时候。而李适被封鲁王是在李豫登基的那一年宝应元年(762年)五月。但是,在王氏的儿子李诵(唐顺宗)的本纪中,却又记载李诵生于上元二年(761年)正月,这明显冲突。毕竟在那个年代未婚先育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出现在皇室之中,有的话史书上也不会放过。因此,只有一种解释,要么是王氏嫁给李适的时间有误,要么李诵的出生年份有误。

好在这个时间并不重要,且至少说明一点,王氏嫁给李适之后,应是很快得到了李适的宠幸,并不久生下李诵。“上元二年,生顺宗皇帝,特承宠异”。由此可见,王氏个人素质应相当优秀。接下去还有一件事再一次证明王氏的优秀。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37岁的李适继位,是为德宗。李适继位后,很快册封王氏为淑妃。因李适当政前期没有立皇后,也没立过比淑妃稍高一丁点的贵妃(实际上是同一品衔),因此,王淑妃实际相当于皇后,她也行使着皇后的权力。

建中四年(783年),一场灾难再次向衰败中的大唐袭来,著名的泾原之乱就发生在这一年。其实泾原之变本来起因并不大,不过是一群处于底层的士兵因为基本的待遇没有得到满足一时情绪失控导致的事故,“十月,诏令言率本镇兵五万赴援。泾师离镇,多携子弟而来,望至京师以获厚赏,及师上路,一无所赐。时诏京兆尹犒军士,唯粝食菜啖而已,军士覆而不顾,皆愤怒,扬言曰:‘吾辈弃父母妻子,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国家琼林、大盈,宝货堆积,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行次浐水,乃返戈,大呼鼓噪而还。令言曰:‘比约东都有厚赏,儿郎勿草草,此非求活之良图也。’众不听,以戈环令言请退,令言急奏之。上恐,令内库出缯彩二十车驰赐之,军声浩浩,令言不能戢。街市居人狼狈走窜,乱兵呼曰:‘勿走,不税汝间架矣!’德宗令普王与学士姜公辅往抚劳之,才出内门,贼已斩关,阵于丹凤楼下。是日,德宗仓卒出幸。”这样的事若是朝廷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合适是很容易平息的。可惜,在这节骨眼上,冒险家和投机分子朱泚趁虚而入,摇身一变成这这伙士兵的头目,直接杀入长安自立为王。“时太尉朱泚罢镇居晋昌里第,是夜,叛卒谋曰:‘朱太尉久囚于宅,若迎为主,大事济矣。’泚尝节制泾州,众知其失权,废居怏怏,又幸泚宽和,乃请令言率骑迎泚于晋昌里。泚初迟疑,以食饲之,徐观众意,既而诸校齐至,乃自第张炬火入居含元殿。”

朝廷禁军抵挡不住,为了保命,皇室成员和大臣们不得不仓促逃离京城。而就在逃离的过程中,李适犯下了一样严重的错误,竟然将传国玉玺给忘了带上。这可真是闹笑话了,玉玺于一个王朝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比皇帝的命都重要,而身为皇帝的李适在关键时刻竟然忘了。可见当时情况之危急,当然也侧面反应李适某些素质实不敢恭维,同时似乎也预示着大唐的运数。

还好,有一个女人于那群慌乱的人群中保持着清醒,保持着镇定,在其他人都慌忙逃命之时,她将玉玺仔细系于自己身上,带着一路逃命。这个女子就是王淑妃,李诵的生母。“贼已斩关而入,上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唐安公主自苑北门出,王贵妃以传国玉玺系衣中以从。后宫诸王、公主不及从者什七八。”

当李适逃到奉天时,准备下诏书平叛,这才发现玉玺没带在身上。李适当即蒙了,头皮一阵发麻。也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淑妃及时走了出来,将玉玺奉上,总算没让李适在百官面前露出窘态。

王淑妃的此举意义非凡,其个人优秀素质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想一想,当时李适对她的感激之情。

不用说,接下去的日子,王淑妃愈发得李适宠爱。据说即便是在逃乱这样危急狼狈的期间,李适一样不遗余力地对王淑妃表达他的宠爱之情,在那期间,王淑妃再次怀孕,之后生下一位公主,不过出生不久便夭折了。

昭德王皇后

兴元元年(784年),朝廷终于干掉了朱泚,平息叛乱,德宗又带着皇室成员们回到了长安。自然,王淑妃继续受宠。

贞元二年(786年),王淑妃病倒了,百般医治无果,眼看着时日无多了。一向本无打算立后的李适为了挽救王氏,决定赶紧立王氏为皇后,意为冲喜将病魔赶走:“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册为皇后,是日崩于两仪殿。临毕,素服视事。既大殓成服,百僚服三日而释,用晋文明后崩天下发哀三日止之义,上服凡七日而释。谥曰昭德。”据两唐书记载,王氏在册封仪式完后当天就崩逝。但《资治通鉴》说是第三天崩逝的,即王皇后享受过三天的皇后待遇:“十一月,甲午,立淑妃王氏为皇后。乙未,韩滉入朝。丁酉,皇后崩。”

不管是一天还是三天,于王皇后而言其实并无多大意义,但李适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就不得而知了,是安慰庆幸,还是愧疚?毕竟自他登基到王氏崩逝也有7年了,之前一直没想过封王氏为皇后,直到崩逝才给了她这份以来的荣誉。

王皇后崩逝后,李适非常悲痛,少不了厚葬,并加谥号为昭德。后来李适驾崩后,李诵将王皇后的陵墓移至李适一块儿合葬,葬在崇陵。王皇后崩逝后,德宗便再未册立过皇后,之后诸帝遵照传统,也全都未在妃嫔在世时册立她们为皇后,这种局面持续百余年时间,直到唐朝灭亡前十年的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才册立何淑妃为皇后,此时距离王淑妃出任皇后已经过去111年时间。

0 阅读:29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