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绍采纳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史说新读 2023-10-24 12:30:00

官渡之战期间,许攸曾献策:派出一支轻装部队,绕过官渡,直袭许昌,夺下许昌后,挟得天子,如此则曹操必然溃散;即或曹操仍不溃散,咱们再夹击之,其首尾不能相顾,也必然要被歼灭。

袁绍没有采纳许攸之策。

最终,许攸叛曹,提出袭乌巢之策,局势瞬间逆转。

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热议”:如果袁绍采纳许攸的策略,官渡之战是不是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许攸之策

官渡之战期间,许攸提出了“绕过”官渡,直接袭击许昌的策略。

具体思路是:

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后汉书.袁绍传》

也就是说,曹操主力集中于官渡前线,许昌必然空虚。分派轻兵,必然能袭破许昌。

一旦攻破许昌,曹操必然溃散!即便他不溃散,咱们夹击之下,被歼灭也是必然的。

袁绍没有采纳这个计策。

许攸之策,真的可行吗?

如何绕过官渡,星行掩袭?

从今天的地图上来看,这是一个并不难做到的事情,甚至不需要特别“绕”。

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曹操又怎么可能会把战场选定在官渡呢?

要知道,官渡,是曹操精心挑选的战场。

开战前一年的九月,曹操就选定了官渡为主战场,并曾两次率主力进驻官渡,在官渡构筑野战阵地,修建城垒等防御措施。

如果官渡这么好“绕”,曹操又怎么会选择在此处阻击袁绍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要绕过官渡,却真的不太好“绕”。

官渡的西面,当时是圃田泽,周围陂塘密布,圃田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内分”上下二十四浦“,浦水盛大时,”溢流北注“。

因此,袁绍军步骑兵要从此通过,十分困难。

要绕至东面,就要渡过济水、睢水等数条河流,又要越过许昌东面的浪荡渠。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七月至九月,正是水流较大的时期,没有船,是不可能连续渡过这样的水网地带的。

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次出其不意的轻兵袭击,其中,许多都是克服令人难以至信的困难,突破天堑取得的。

然而,如果说要在涨水的时候,不靠船,而强行渡河,甚至连续渡河,还要做到隐秘而不为人知,那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了。

所以,许攸指出要“星行掩袭”,难度是极大的,甚至是不现实的。

许昌并不空虚

有朋友说了:克服别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如后来邓艾“偷渡阴平”一般,难道没有机会吗?

有机会,如果对面是刘禅的话。

但是,曹操留在许昌的人,是荀彧、夏侯惇。

而且,许昌并不空虚。

即便袁绍的“特遣部队”攻至许昌,又真能如许攸所料,一举而成吗?

许攸的推测是:曹操“悉师拒我”,许昌等地必然空虚。

这就是许攸想当然了。

曹操的兵力是不多,但却并没有悉数聚集于官渡前线。

官渡前线,展开不了那么多兵力,曹操所忧的不是兵力不足,而是粮草不济。

所以,曹操的部署是:官渡前线集中精锐,其余各地兵民屯田,或运输。

许昌,是曹操屯田的重要地区,至今许昌仍有屯田路!

而且,对于处“四战之地”的曹操来说,这些屯田部队当然时刻要保持战备状态!

这些屯田兵,也是虽然不是精锐,难以在野战中与敌军精锐抗衡,但紧急集结,守城拒敌还是没有问题的。

留守许昌的,是荀彧、夏侯惇。

以荀彧之智、夏侯惇之勇,凭借坚固的城池有随时能战的屯田兵,虽然不说是固若金汤,但也绝不是轻兵急袭就能搞下来的!

官渡之战后期,贾诩曾经对曹操说:您比袁绍厉害得多,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取胜,不过是“但顾万全故尔”。

曹操的部署,“但顾万全”,又怎么可能给你许攸留下端掉许昌的机会呢?

分队作战,皆是惨败

“分遣轻军”要取得胜利,关键还是:分队作战要有优势!

然而,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几次分队作战,皆毫无例外的以失败告终。

于禁、乐进分队,曾在汲、获嘉与袁绍作战,击破袁绍大营三十余屯,斩首数千级,迫降袁军江陵何茂等人,又击破袁绍别营于杜氏津。

此后,袁绍派韩猛袭曹军粮道,又在鸡洛山被曹仁所破,韩猛被杀。此外,曹仁还曾击败过被派去汝南袭其后方的刘备。

曹洪、徐晃、史涣分队,则先击破祝臂,后又深入敌后,袭击了袁绍的运粮部队。

加上决战之前覆灭的颜良、文丑,以及后来在乌巢的淳于琼,分队作战的袁军,都被指挥更灵活、战斗力更强的曹军所破。

许攸此次提出的分队作战计划,攻破许昌是不可能的,倒更可能又给哪位曹军将领刷战绩。

改善局面的急切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为时已晚

与许攸一样,当时的张郃,也提出了绕至曹操之后,袭击曹操的计划。

郃说绍曰: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抄绝其南,则兵自败矣。——《三国志.张郃传》引《汉晋春秋》

张郃的想法比许攸勿实,他知道分兵要袭破许昌是不现实的,但可以绝曹军粮道,从而加剧曹军的困难。

总体而言,许攸、张郃,都认识到:袁绍军此时的兵力虽多,但无法展开,是一大失策。

袁军数量庞大,却被引入官渡水同阴沟水汇合处及圃田泽构成的,宽约数十里的喇叭口中。

如此,袁绍军虽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却无法展开,被曹操”扼其喉使其不得进“,实在是窝囊。

这的确是袁绍在战役初期的重大失误:十万大军(至少是号称十万)于一个方向上,一线平推,被阻遏在曹军精心准备的预设战场上。

许攸也好,张郃也好,立足点,都是要弥补战役阶段的错误。

然而,正如英国战略家李德哈特所说:战役展开阶段的错误,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袁绍在开局阶段的错误,此时要弥补,需要重新在战略方向上做出调整,动作极大,难度极高,已经很难弥补的。

这个时候,仅仅抽调部分轻装部队,在战术上进行迂回,在分队兵力不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与用兵灵活、战斗力强悍的曹军进行分队作战,不但不能改善局面,而且更不可能取得决定性效果。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继续执行袁绍本来的策略,其实已经是最好的了。

袁绍的策略,已是当时最务实的方略

袁绍拒绝许攸时,表示:“吾要当先围取之”,我就要在这里歼灭曹操!

平心而论,在官渡将曹操拖垮,确实是当时最能扬长避短的方略。

对于袁曹的优劣势,沮授有过一针见血的评价。

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三国志.袁绍传》

当时,沮授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建议袁绍在战略上采取“缓进战略”。

由于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战略,陷于官渡,兵力众多的优势大打折扣了。

不过,袁绍军粮草更足的优势,却依然是实打实存在的。

所以,相持于官渡,“压死”曹操,仍是当时袁绍不错的选择。

实际上,袁绍的“压”,确实将曹操逼到了绝境。

一方面,曹操粮草不继,已经到了粮尽的边缘。

另一方面,由于形势不利,许多官吏都缺乏信心,人心惶惶。甚至连曹操本人,都出现了动摇,考虑过要先回许昌。

所以,既然分兵作战屡战屡败,立足于发挥后勤优势,“压跨”曹操,本不失为一个靠谱的选择。

至于最后许攸投曹,曹操袭乌巢扭转战局,其失误在于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以及袁绍在粮草保护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失误。

但是,袁绍“吾要当先围取之”,决心歼曹操于官渡的思想,在已经陷于官渡作战的情况下,并不是失策。

官渡之战中,袁绍拒绝了许多好主意。

比如:早期听从田丰、沮授之策,采取“缓进”,不轻率将巨大兵力投入难以展开的官渡战场,是失策。

战役进行期间,不接受沮授的提醒,派蒋奇部在乌巢外围掩护,是失策。

然而,许攸之策,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许攸之策,想当然地认为曹操在许昌空虚,又想当然地认为袁绍军可以隐蔽地连续渡过水网纵横之地,更想当然地以为袁军可以攻取许昌,挟得天子,并自后夹击曹操。

这些想法,忽视了袁军分兵战斗力弱,不是曹军对手,这个被屡次证明的事实;也低估了曹操精心设置战线时在后方的部署,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并不高明。

所以,袁绍之败,在未听从田丰、沮授等人的建议,但与没有采纳许攸之策无关。

1 阅读:616
评论列表
  • 2023-11-09 17:18

    曹操总兵力不下七万,集中于官渡的只是精锐机动部队,并不是说地方守备二线曹军就是弱鸡了,照样有一战之力。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