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小学期末试卷成了捕鼠器
原创 行者殷涛
2025年01月12日 08:28 云南
1月9日,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期末考试的结束铃响起后,家长没有等到孩子,而是被临时通知,考试时间延长20分钟。
真是活久见!考的是试,还是跑马拉松?
随后,“深圳家长花85分钟才做完小学卷子”冲上热搜。
题目之多:加上附加题,四年级有36道题目。
阅读量之大:表述复杂,文字冗长,还有文言文。
精心设置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宛如一道道关卡,拦在了孩子们的前方。
更像一个个捕鼠器,静静地埋伏在那里,等待着孩子掉入陷阱。
36道题,整整6页A4纸,平均两分半钟一道,要完成读题、理解、计算和填写。
别说小学生,就连那些久经沙场的学霸家长也是头疼不已。
“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
“平时教人做馒头,考试却要人做满汉全席。”
再次印证了大家的槽点和痛点:
考的不教,教的不考。
为了素质,还是为了应试?
支持者认为,数学题虽然阅读量大,难度高,但却体现了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学改革发展。
正如深圳市南山教育局回应的:
此举为了顺应新课程标准,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云云。
某资深教师则有不同意见:
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固然是中高考变革的方向,但凡事要有度。
出现两三道贴合生活场景的数学题无可厚非,但不能整张试卷全是这样的题。
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和思维状况,只能是形式大于内容,热闹一时。
命题改革必须基于学科基本规律,一味知识混搭,考数学变为考语文,只会重蹈新一轮应试的覆辙。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命题改革,必须搞清楚“素质”是什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箩筐。
更现实的问题是:
老师怎么教?家长怎么办?
信不信,今年寒假各类超前班、特训营、素质拓展班又开始火爆了?
考试是指挥棒,生生把局搅乱了。
帮助孩子,还是折腾孩子?
小学主打基础,数学又是基础的基础,兴趣引导、循序渐进才是正道。
基础教育阶段期末考试的目的是两个:一是检验学生学得如何,二是检验老师教得怎样。
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难度也必须适中。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认知能力尚属低幼,如此断崖式提高难度,与揠苗助长何异?
出卷人拳拳之心可鉴,亮点也是颇多,但实在用力过猛,炫技过甚。
这一步迈得太大了,扯着裆了!
本应是引导仪的试卷,成了捕鼠器,设置了一个个高级诱饵,瞄准着一个个漏洞。
可怜的孩子左躲右闪,慌不择路,终于被一个个逮住了。
经此一役,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孩子不啻遭遇一记闷棍,数学恐惧症如鬼附身,何谈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搞教育,一定不要去折腾。”
这些年,恰恰是折腾,接着折腾。
孩子被折腾得两眼无光,家长被折腾得两眼冒火,老师被折腾得两眼空洞。
为了数学,还是为了自我感觉?
上面有要求不假,新课标有导向也对。
但是孩子实在太小,差异也实在是大,把握一个度才是核心和精髓。
高考数学难就认了,选拔性考试,985、211的面子总要照顾的;你个小学四年级着什么急、赶什么趟?
其实早在三年前,高考数学就开始‘瘦身’了,题量减少,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突出对数学本质的考查才是正道。
而简约是数学的本质。“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本身的思维之美,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的数学试卷,设置了重重阅读障碍,成语与古文共舞,到底是在考数学,还是在考语文?
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要重视培养计算能力。
过度“生活化”,刻意“情景化”,反而忽略了数学的本质。
实际上,南山区的数学试卷已经不是第一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去年的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相关题目就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过热议。
故态复萌,故伎重演,只是换了一批“受害者”。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自信、如此执着?
新课标三令五申要求“教学评一致”,为什么实际上变成了两层皮、三层皮?
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误,也许出发点是创新创造,客观上造成了一次大型命题事故。
本次试卷,要说最显著的效果,就是:
彰显了出题人的水准,体现了南山区作为“教育最强区”的品位,以及提升了家长的重视(焦虑)程度。
唯独没有看到孩子。
出题成了权力的游戏?
类似的事故一而再、再而三,为什么就没有个说法?
期末试卷出卷人是教研员,这也是惯常做法,理由是“水平高,有权威”。
但目前的中小学教研员,基本上是“只研不教”,对老师课堂指点江山,关在房间里激扬文字,脱离一线久矣。
教研员一人掌控全局,一言九鼎,一张卷子影响千万孩子和家庭。
“教书的不出题,出题的不教书”,这样的状况还要持续多久?
减负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孩子真的减负了吗?
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
期末考试之后,教研员的存在感是不是空前强化?是不是就成了各校争相邀请的专家?如果某个培训班老板恰好是TA的亲戚呢?
命题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责任。
如果出题也成了一种权力,它的春药效应就一定会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