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全国的“沙白之死”,让我想起87岁北大高知奶奶:独居上海别墅安排身后事,她才是真的狠

装个好房 2024-11-02 14:14:21

最近,死亡话题又在网上掀起了一股讨论风潮。

起因是一位叫沙白的上海女性。她身上有很多美好的标签,比如出生中产家庭、高知、年入百万、去过40多个国家、精通多门语言、会跳舞、钢琴、画画、拳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女性,于43岁这年,在瑞士一家安乐死机构,坦然赴死。

她在20岁时就确诊了红斑狼疮,在这些年和病痛抗争的过程中,沙白在活出自我和保命之间选择了前者。结果就是,病痛在她身上爆发了7次,一次比一次严重,最终她生不如死,为了保持最后的体面,便决定去瑞士安乐死。

关于她的选择,争议非常多。有人说,人之所以非常努力,就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如何生活,也包括如何死亡。

也有人说,这种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就能控制病情,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不负责任,尤其是看到她的爸爸那么爱她,那么无助,更加断定她是个自私的人。

关于沙白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结束。

以至于央视著名主持人顾国宁突发疾病离世的消息,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转瞬即逝。

好房君本不想讨论沙白之死,我觉得死亡这个话题太难说清楚,它明明离我们很近,但太多人都本能地将它置于很远的位置,我们视它为禁忌话题,不想谈、不敢谈。就算偶尔有几句争议,也不过是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认知,人们急于去纠正。

但看到46岁的顾国宁离世的消息之后,我又觉得还得聊,这两起死亡事件,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许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意识到死亡离我们有多近,并由衷地去思考:

如果从年轻到变老,从老年走向死亡,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那这短暂的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活?

好房君之前看过一位八旬老人朱锦沁的视频,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其实能给到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谈及生死,她说:

「活着呢,就要快快乐乐过一天。但是一旦有什么意外的话,千万不要给我抢救,正常治疗,其次一切都从简,骨灰盒买最简单的,能装就行了,我也就安安静静地走了。」

面对镜头,这位白发老人将面对生死的豁达、淡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好房君觉得动容的是,面对死亡,她非常洒脱。面对活着,她更是无比清醒。

这位暴露在流量之下的八旬老人,向大家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晚年姿态和生活方式——

原来,「变老」这件事可以如此通透、如此优雅、如此独立。

今年87岁的朱锦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原本她和老伴一起住在上海市区的大房子里,老两口互相陪伴照顾的日子,一直过得温馨自得。

直到2020年,老伴突然离世,朱锦沁便搬到了女儿位于上海郊区的一套大房子里,远离喧闹,过上了另一种清净悠闲的晚年生活。

朱锦沁现在生活的居所,是一栋带花园的别墅。

房内不仅安装了电梯,每一个角落还都装上了监控,此外也加入了不少适老化设计,最大程度保证老人居住的安全度和舒适性。

傍晚的花园景色

最有意思的是,全屋的装修风格非常现代。

很多家居单品都走在时尚潮流前线,审美尤其在线,你完全想象不到里面住着一位86岁的高龄老人。

朱奶奶新居的客餐厅

房子虽然装修得高级,但也只是朱锦沁一个人住。

偌大的房子里,每天只有她一个人上上下下的身影,旁人看了总觉得她太孤独,太落寞。

但朱锦沁本人却不这么觉得。

在她看来,对抗衰老的方式可太多了。

不管是学习新东西,还是浇花种树,甚至是做数独,每一种都让她的生命变得更加充盈丰满,完全没有所谓的“凄惨”一说。

正在用手机录视频的朱锦沁

诚然,死亡是朱锦沁这个年纪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

「87岁,独居」,听上去就有太多的隐患和不便。

但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如果那个模糊的终点正以不可抗力的方式向自己逼近,那至少她希望自己能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用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走入良宵。

朱锦沁的一天同大多数老人一样,每天早上6点多就醒了。

但是她并不会着急起床,反而会在床上玩会儿手机、赖个床。

期间,她会用心制作每日问候亲人朋友的表情包,配上几句简单的祝福,再附上日期,这套流程成了她一天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雷打不动群发完真挚的问候之后,朱锦沁会爬起来称体重、测血糖,记录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之后收拾好被子床单后,简单洗漱便下楼制作早餐。

一杯牛奶、一片加了奶油的面包,加上鸡蛋、麦片的组合,虽然简单,但也营养丰富。

吃饱后,朱锦沁会去自家的花园里转一圈,看看植被花草的生长情况,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疗愈。

片刻休息后,朱锦沁会提着购物袋去菜市场买菜。

偶尔她也会在自助买菜软件下单,然后走上个十多分钟的路程去自提。

慢悠悠忙活到了中午,朱锦沁开始为自己准备午餐。

一般她都会弄个汤,然后简单的一荤一素,加个凉拌菜,保证口味与营养的均衡搭配,既不会太寡淡,也十分健康。

通常午饭都吃不完,她会留着晚上吃,就不再开火了,如果剩菜少的话,就下两个馄饨,快捷又方便。

其他的空闲时间里,朱锦沁一般会拍拍短视频、刷刷抖音、和粉丝互动,此外,打乒乓球锻炼、看球赛直播、走路散步、做做数独……也是她每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偶尔老友上门拜访,她便招呼大家一起坐在花园里叙叙旧、聊聊天,度过平平淡淡却意义非凡的一天。

可以说,在朱锦沁的独居生活里,你看不到一点落寞和孤单,她把一个人的日子经营得热气腾腾,自在极了。

除了时髦的养老别墅,以及自洽的晚年生活,朱锦沁吸引网友的,还有她那光荣的青春年华。

1938年,朱锦沁出生于上海松江。

在她17岁那年,由于父亲支援西北,全家人一同搬迁到了青海。

后来,她以青海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大学毕业后,朱锦沁没有选择留在首都北京,而是回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青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当地的鼠疫防治出一份力。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她斗志十足,没有交通工具,她就学会了骑马,跋山涉水,下乡开展工作。

甚至还会到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将往生之人的尸体挖出来,解剖研究。

34年间,朱锦沁从刚毕业的新人,一路成长为研究所所长,参与制定了三个与鼠疫诊断处理相关的国家标准。

但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她那时的所有成就都鲜为人知,而那段拼了命搞研究的日子,如今再提起来,依旧是那么热血,那么清晰。

在朱锦沁身上,你可以看到那一代人的真实缩影——

哪怕籍籍无名,也甘愿奉献一切。

忙碌半生,57岁退休了的朱锦沁,回到了上海。

为了能多一份收入,支持儿子买房,她褪去了研究所长的光芒,去到了一家学校从事管理工作。

和她一起共事的人,也完全想象不到这个和蔼的老人,曾对鼠疫防疫工作有着重大贡献。

就这样,朱锦沁慢悠悠步入了耋寿之年,回看自己过往的一生,足够精彩,也没有遗憾。

直到老伴的突然离世,她开始重新审视「死亡」这件事。

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这样突然地走了,孩子们应该怎么办,谈到死亡,她更在意的是不要给孩子们添麻烦。

所以才有了后来那条名为《未雨绸缪,老人安排好一切,避免身后麻烦事》的视频,让这位清醒、通透了一辈子的老人,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但其实,在发布“身后事”视频之前,朱锦沁就曾写过“死后指南”。

这个指南里,详细记录了该如何办理社保、工资等手续,如何分配财产,以及银行卡和手机的密码。

这几页纸,收在了朱锦沁的抽屉里,她没有上锁,也提前交代女儿要在必要时拿出来看。

甚至两年前办理老伴离世后的手续时,她还特意拉了一个微信群,交代自己单位的后辈同事,万一自己不在了,可以直接联系自己的女儿,就不用麻烦子女来回跑了。

最初,朱锦沁的孩子们对母亲频繁地提及“死”这个字,尤其不满。

他们和大多数传统的后辈一样,觉得好像只要不提死亡,老人就不会离开。

但朱锦沁不但要提,还经常提——

“天有不测风云,这么大年纪了,谁知道谁什么时候就走了,不能到时候走了,让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不畏惧死亡,但到了这个岁数,如何体面地老去也成了一个朱锦沁时常要考虑的问题。

身边有老友住进了高级养老院,光押金就要100多万,她给不起,但支付住家保姆和看护的费用,她尚能承受。

所以,比起去到三四人同住的养老院,朱锦沁坚定地选择了居家养老这一条路,自由独立便是她生活的最大动力。

87岁,独居,自主养老。在朱锦沁的身上,大家看到了另一种晚年生活的方式,充满力量,丰盈且自洽,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另一大智慧呢?

面对死亡,坦坦荡荡,不留遗憾,或许才能给活着的人前行更大的力量。

如果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在它来临之前,拥有足够的存款,住在有适老化设计的房子里,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怀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把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经营得热闹非凡,也是一种本事。

0 阅读:5

装个好房

简介:分享理想居家设计装修案例,一起装个美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