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医巫闾山,无论如何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首位太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东丹人皇王耶律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征服渤海国后,因渤海国在契丹东部,故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意为东部契丹之意。实际就变成了契丹的藩属国。而随军的太子耶律倍被封为东丹国王。也因此,耶律倍被称为东丹王。此外,又因阿保机仰慕汉文化,仿天地人三才,自称天皇帝,封皇后述律平为地皇后,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故此,后世将耶律倍称为东丹人皇王。

医巫闾山
然而,阿保机在征服渤海国后,在回师途中驾崩,在其皇后述律平的强势操作下,耶律倍二弟耶律德光继位为皇帝,是为辽太宗。而耶律倍失意皇位又倍受猜忌,为避嫌明智,仿效吴太伯,隐居于医巫闾山读书作画,借以明志。
因医巫闾山正是东丹国耶律倍的封地,而医巫闾山又有五大镇山之一的地位,风水奇秀,就成了耶律倍逃避政治斗争的首选之地。
然而,即使如此,耶律倍依旧未能逃过来自二弟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猜忌,又被借“东丹南迁”之机排挤、打压,无奈之下,耶律倍最后携高美人浮海适唐,从今日的大连横跨大海,投奔了后唐。当时,中原分崩离析,正处于五代十国时期,耶律倍作为北方强大政权契丹的太子,当今皇上耶律德光的弟弟,在后唐的招揽之下,也就顺势背国投唐了。然而,最后却在石敬瑭兵变时,后唐末帝在兵败后,派人杀了耶律倍。曾经的契丹太子、东丹王最终也只落了个客死他乡。
庆幸的是,他的长子耶律阮留在了契丹国内,在随太宗出师时,迎回了其父亲的尸骨,葬在了医巫闾山。再后来,耶律德光返回契丹途中,病死于杀胡林,耶律阮被随军大臣等拥立继位。是为辽世宗。继位后耶律阮追封其父耶律倍为让国皇帝,陵为显陵。

白云关
也因此,因陵而建州,是为显州,因州而建城,这才有了如今北镇的一段辉煌时刻。而纵观大辽218年历史,历经9帝,就有三位皇帝(耶律阮、耶律贤、耶律延禧)埋葬于医巫闾山,此地就成了大辽皇室的龙眠之地,成了皇陵显陵、乾陵的所在。
耶律倍在医巫闾山隐居读书期间,并派人从中原广罗图书,在医巫闾山绝顶构筑万卷藏书堂,并在此期间,结识了高美人,结成眷侣,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也因此,在医巫闾山留下了种种历史遗迹。
如桃花洞、道隐谷(大石棚)、万年松、风井、望海堂等等。尤其是望海堂,更是被记录在多种资料中,如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广宁县志》中,就记录这个望海堂。
《广宁县志》记载:
望海堂【在医巫闾山,辽东丹人皇王耶律倍好读书、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闾山绝顶,筑堂曰:望海。久废、遗址尚存】

北镇鼓楼
这个藏书堂被命名为望海堂,至今依旧留有遗址,但因历史的变迁,早已损毁殆尽,只剩余基座的大条石。很多游客甚至本地人都把望海寺与望海堂混为一谈。以为是同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望海堂是耶律倍建设的藏书馆,而望海寺则是耶律倍当年的瞭望台。在瞭望台之下的山谷平地上,耶律倍与爱妾高美人还亲手栽下了一棵松树,如今这棵松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就是桃花洞、风井边上的那株万年松。遗憾的是这棵万年松如今已枯萎,正在抢救中。
这个瞭望台,在明代还被改建为墩台,成为了明代边墙防御体系的一环,称为白云关,而望海寺名称是来源于清代,是乾隆皇帝游览医巫闾山时,登临此处见远眺大海,故赐名为望海寺。
所以,望海堂与如今的望海寺并非同一地点,两者完全不同。但望海寺正位于医巫闾山大观音阁景区,名气较大,为著名景点。而望海堂则欠缺宣传,造成知道望海堂之人并不那么多。期待有一天,望海堂能够被修复、重建,以还原耶律倍在医巫闾山读书时的这段历史。

温馨提示:该账号多数文章均涉及家乡名人、名胜古迹的历史渊源,为论证准确,均多番查找史料,汇总查证、码字均不易,请尊重他人劳动,勿搬运洗稿。另,本账号已开通全网自动维权,如有发生抄袭,平台会自动进行维权,特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