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离开中国

张闿看很久 2024-12-18 01:44:41

中国人才大量流失,是一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宁可美国住阴沟沟翻垃圾,也不要再回到中国...”这是我最近看到得最具冲击力的表达,语气傲慢且无所畏惧,而这却是年仅27岁何碧玉内心的真实写照。堂堂清华状元口出狂言,瞬间引起无数国人震怒。这是何碧玉2022年受采访时表达的一个观点,放在当时人们有这反应太正常,现在再回顾,网上其实还有一种声音:以前不理解,甚至愤怒他们为何离去,现在开始慢慢理解....这话意味深长懂的都懂。让我惊讶的是巴黎奥运会,中国队远渡大洋抵达奥运村后有个奇特现象,似乎大家对这等赛事突然莫不关心了,足球也好体育也罢似乎都和自己无关。人们真正开始关心的是自己能走多远,吃的东西健不健康,家庭幸不幸福....这种转变让人感慨也说明一个事实: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已经失望、不再信任,不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这种态度转变的根因除个人因素还有就是公信力缺失。用读者说话,只有好的土壤才能培育好幼苗。这些问题这些年显而易见,但纵观半个世纪似乎从未真正解决过问题。何碧玉是怎样一个人我不想评论,她有何种心理活动也不重要,甚至她愿意留在美国也是她个人选择。但是享受国内资源,最后跑去国外贡献自己力量多少有些讽刺,但是在我们一边谴责和谩骂之下也不妨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然事无绝对何碧玉也不见得就一定光明磊落,我们只是通过这种现象剖析社会状态。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初期,在国外他们确实得到了不错待遇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薪待遇,以及优渥住宿条件。从某些方面我们在对待人才这一方面确实逊色西方,说好听点,中国人类社会结构以人为何核心讲究一个人情世故。所以很多人爬到一定程度实力不一定是最重要,更重要是懂得人情世故。影视剧张作霖有句经典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看来在曾经的北洋军头子,也是深谙此理。人情世故说是一种智慧,不过是一种畸形的社会意识形态。当我们发现处处都需要人情世故的时候,学识、胆识和一腔热血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当人情世故贯穿整部中国史,那还是进步了吗?何碧玉如何如何令人讨厌,起码,我不愤怒,她有她的原因我有我的理由。有句话说:留下的赶不走离开的也留不住。从现阶段看何碧玉至少没做危害国家的事这就够了,去留自愿又哪管别人说道。但作为中国人何碧玉又是不称职的。父母尤建在儿女不远行于孝道她不称职。24岁那年何碧玉留美毕业成功后拿到博士学位,但她却做了个大胆决定。彼时远在中国的父母得知她的成功,非常激动却迎来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何碧玉说:我不回国了我已经拿到绿卡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移民是她的权力,但辜负了国家培养;作为女儿她辜负了父母期望不管从哪一方面,站在外人角度看她都是失败的。也许对于成功的定义何碧玉有自己一套理解,只是她再也不是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站在大义角度何碧玉这是羽翼丰满忘恩负义,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这只是她个人选择罢了!换做以前我也会和多数人一样谴责她,但在经历风雨越看越清晰的这个社会我反而愈加平静。回过头来我们看何碧玉过经历,简直可以用神童和学霸来形容她。少时年时她家境优渥,父母皆是高知识分子地质局高级干部,她本人更是两岁学朗读三岁学古诗接受速度优于常人。四岁可背千字文。1992年14岁的何碧玉上小学开启学霸模式,性格独立对人高冷,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老师都直呼:“何碧玉真是个奇才啊!”2000年何碧玉踏上考场,两天后何碧玉出考场。这一次她又考到了自己理想的学校。高考成绩发放那天,何碧玉拿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750分。那年不少同届的毕业生都听闻了何碧玉的大名,可以说,她成为了全国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了不少学子高考的榜样。不过对于清华大学招收何碧玉一事起初还是有一些争议的,毕竟当时何碧玉只有14岁。不过考虑到她能考上满分清华大学还是破格录取了她。后来何碧玉选择了生物专业,学业一路攀升但她还是辜负了所有人信任。她去了美国留学,她解释是:“现在国外的技术比国内先进,我现在前往美国正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去往美国何碧玉的确见到不少新鲜事物,却逐渐在花花世界迷茫自我。那几年父母频繁让她回家何碧玉一拖再拖。直至她道出实情自已经取得绿卡。但这个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四起,舆论的压力让母亲倍感痛苦,向女儿哭诉,可是何碧玉却回答道:“就算是流落街头,我也绝对不会回去的!你不要再说了!”虽然何碧玉辜负了学校期望也辜负了父母。

但我们从实际看何碧玉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在国外生活这些年她个人的确得到莫大提升。我查阅百科发现,2009年后她就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任助理教授。在后面就不清楚,但据相关人士说直到现在,何碧玉已经成为了某个领域的领头人物。如果真是这样,何碧玉确实是个人才。而这样得人才如果放在国内,不知道她还是否有这样的成就?也许有,也许和万万千学子一样平平庸庸,要么随波逐流疲于人情世故,要么逆流而上....我观网上说她不是的是人大有人在。但细细一想这终究是她个人选择,人生应该为自己负责。我相对来说对她反而没太大愤怒感,也许是心境得到平和也许是看得太多。有时候我们认为对的也未必一定都是对的。起码何碧玉不这么想。纵观过往何碧玉不是第一个远走他乡的,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健全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系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少点人情世故多一点真诚。留住人才,人才兴国。

1 阅读:15

张闿看很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