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并非出于慷慨?禅让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

精写历史事 2023-12-13 12:26:29

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行为被历代人所歌颂,可历史的真相是这样子吗?

尧舜传说

按照《春秋》《史记》等各类史书的说法,尧十六岁就显示出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到了八十六岁,由于年老体衰,就叫大家推荐和选举贤能的“接班人”,于是,大家推举了舜。

尧为了考察舜的品德和能力,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经过考察,尧认为舜是一个品德高尚,有治理天下能力的人。就这样,尧禅让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故事。

禅让是假,夺权才真

“尧舜禅让”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史书中明确记载这件事时,已经是春秋战国时期。中间隔了几千年,所以,故事的真实性就不得不让人怀疑。

有人认为“尧舜禅让”的美好故事并非真实,并且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畏劳说

也就是“逃避劳动”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尧的禅让,并没有历史记载的那么神圣,只不过是尧不想操那份心,因此想找一个人来代替这份辛苦的职务。

为什么放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要呢?

韩非曾说过:”尧在位时,吃住非常简陋,屋顶的茅草不整齐,吃的是粗粮,咽的是野菜。比普通人的生活还不如。“

韩非还说过:”禹即位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养尊处优,反而辛勤劳作。结果大腿被磨得没有成块的肌肉,小腿磨得没有汗毛。所以当权者的禅让,只不过是想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更不想把这份辛苦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但是,根据史书的记载,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能够成立,至少不能适用于尧让位于舜。据《史记》记载,尧起初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朱丹,后来因为手底下的人反对才作罢。

第二种,拥戴说

荀子和孟子等人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他们认为君主位高权重,尧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让位呢?

对于舜如何取得帝位,荀子认为:舜是依靠自己的道德赢得人心的;孟子则认为:舜是依靠上天的赐予和百姓的拥护。

其实,他们的意思就是,不管尧的禅让与否,因为百姓和诸侯的拥护,天下就必然是舜的。后世不过是粗浅地猜测和附和罢了。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较高。舜早期的孝行,让他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认可,并且百姓也纷纷支持。后来三年的摄政,更让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于是,顺理成章,尧就被架空了,舜也登上了帝位。

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并且荀子和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也不能排除他们给尧舜禅让的故事,增添了儒家的思想。

第三种,篡夺说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最高,许多人认为,舜是直接了当地夺了尧的权,根本不存在禅让这一说法。

《史记》里记载:舜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事调动。舜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起用了被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的人。并且,除掉了尧重用的大臣。

除此之外,还有尧的结局超乎人们的想象。

尧让位以后,作为舜的岳父,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但是当他交出权力之后,依旧没有放过他,而是将他流放(史书记载的是出巡),并死于途中。

死在途中是幸运的了,因为,在《竹书纪年》等史书则是指出,尧不是死于途中,而是被舜流放到尧城(山东鄄城)囚禁起来,最后死在那里。后来舜还把尧的儿子流放到丹水。

因此,《韩非子·说疑》篇里还有这样的感慨:”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

意思就是:古代那些所谓圣明的君王,都不过是拉帮结派,谋杀君主,以此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罢了。

有人问其原因,他就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些人都是弑君的例子,一个“逼”字,就道出了尧舜禅让的真相。

尧舜禅让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如今也无法轻易下定论。

从各种史料来看疑点重重,个人是更偏向第三种说法的。屏幕前的读者呢?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1 阅读:95

评论列表

用户98xxx33

用户98xxx33

3
2024-01-01 17:05

中国有一脉编史四千年,非常可怕。子启,商帝辛哥,周偷袭商立啥大功封于宋?孔子原姓子,十四代孙,北魏隋唐元清胡人集团它一直在。中国历史文献脉络源于他家尚书,和独儒同期史记,从甲骨金文微言词量不足,到后人不断“完善”。儒教从周代已谋划复辟,打断分权产生春秋文明,实现商代祭祀继续集权2千年。

晓晓

晓晓

2023-12-13 17:03

又来一个胡扯的

精写历史事

精写历史事

每天分享一则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