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摄政后,为何流言四起?最后却被迫离开镐京

精写历史事 2023-12-16 09:36:21

说起周公旦,大家并不陌生。周公旦一生尽心尽力,辅佐了武王和成王,在大家眼里,周公旦就是一个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贤人。

可是,在周公旦开始摄政之初,并不顺利。面对谣言,为了不使刚建立的周朝分崩离析,他选择了离开镐京。

那么,为什么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却流言四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武王驾崩

在灭商三四年后,周武王驾崩。这时候的太子诵,也就是周成王才十三岁。并且周朝刚灭商没几年,根基未稳,一个不小心,商朝遗民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反扑。

周公旦面临危机

在这关键时刻,周公旦站了出来。周公旦拥立太子诵登基为王,是为周成王。并且,周公旦在未取得王室贵族,众大臣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就以王叔的身份摄政,总揽朝政,辅佐成王。

在周公旦眼里,自己摄政就是为了稳住局面,防止西周政权动荡。但是,在别人眼里,现在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你周公旦这么做,明显就是有篡位的嫌疑。

在后人的眼里,当然知道周公旦绝无二心,可古人并不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在古代,为了王位,亲人之间自相残杀的例子屡见不鲜。

有西周末年周幽王与亲儿子姬臼(周平王)互相攻杀,反目为仇。有西晋时兄弟叔侄八位王爷为了争权夺位引起八王之乱。也有唐初李世民为了皇位杀兄逼父。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当时周公旦的行为引起大家的不满,实属正常。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流言四起,大家都认为周公旦想要谋权篡位。

那么,哪一些人对周公旦摄政不满呢?

在朝廷上,对周公旦摄政不满的代表人物有几个,我们接下来一一介绍。

首先,就是身在原商王畿负责镇抚东方的管叔鲜。管叔鲜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按辈分,管叔鲜比周公旦年长,他自认为自己更有资格摄政。

三子管叔鲜和五子蔡叔度为了大周江山,常年镇守东方。对于周公旦的做法,明显不满。管叔鲜越想越气,于是,他联合五弟蔡叔度和八弟霍叔处,一起大肆散播谣言,说周公旦独揽大权,是想夺权篡位。

其次,还有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对周公旦摄政行为极其不满。传说中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其实这可能是因为文王曾收他为义子。在牧野之战中,召公奭也立下显赫的战功。

太保一职其实就是监护与辅佐国君的,召公奭作为周成王的太保,为了周成王的利益着想,当然忌惮周公旦摄政是出于什么目的。

三公中还有一个人对周公旦摄政不满,那就是太师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吕尚的女儿是邑姜,邑姜是周文王的母亲,所以吕尚也就是周文王的外公。

作为外公的吕尚,当然不愿意看到,有人威胁到自己外孙的王位。因为,对于周公旦擅自摄政的行为,也颇有微词。

这些朝廷重臣及王室的重要人物,都对周公旦摄政不满,可想而知,朝廷中其他人,肯定也是对周公旦持怀疑的态度。

身为当事人的周文王,对周公旦是什么态度呢?

虽然小成王现在才十几岁,但是作为帝王之家的孩子,当然知道权力意味着什么。为了自身权力,他不得不做最坏打算。因此,他对周公旦摄政也是不满的。

周公旦本身是为了周朝稳住局面,防止西周政权动荡。现在摄政却落得千夫所指的对象。他不得不试着向王兄王弟,以及朝中的大臣,解释自己的本心,可是却没有得到他们的理解,更没有消除对周公旦的敌意。

得到这样的结果,周公旦自己自认为问心无愧,但是,如果再这样下去,一是没法服众,自己没法再这样干下去了;二是没有等殷商遗民造反,周人就自己闹翻天了。

无奈之下,周公旦为了自证清白,决定离开镐京,避居东方。

对于周公旦摄政,他本身是好意,但是,周公旦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没有和朝廷大臣商量就贸然摄政,所带来的后果。

那么,后来周公旦是如何回到朝堂的?又是怎么样取得朝廷大臣和周文王的信任?下期我们接着讲。

3 阅读:344

评论列表

t_1504954289710_0241

t_1504954289710_0241

3
2023-12-17 19:55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点赞]

阿泰

阿泰

1
2023-12-20 08:27

平王是个聪明人

精写历史事

精写历史事

每天分享一则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