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战神,倒不如说他是死神。白起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强到各诸侯国听到白起,就会闻风丧胆的程度。
白起在数次著名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伊阙之战,拔郢之战,长平之战。在这些战役中取得硕果累累。
那么,作为战功无数的将军,没有战死于沙场,却为何死于非命呢?接下来,我们来寻找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和韩襄王同一年去世,趁着两国大丧,新君继位,根基未稳。秦昭襄王认为,这是攻打韩魏两国的最好时机。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决定攻打韩国,夺取三川郡。
这时候,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推荐了白起,在魏冉的坚持下,白起担任秦军统帅,并授予左庶长一职。
白起率领十二万秦军出函谷关,杀向韩国,夺取武始和新城。
这时候的韩厘王彻底坐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鱼死网破。这时候,韩里王向魏国求救,一起商讨主动进攻秦军。韩国与魏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魏国同意了。
伊阙——又称为伊水,伊水两边各有一座山,因此区域狭窄。秦军与韩魏联军在伊水西侧狭长的 小路相遇。秦军无法大展身手,只能跟韩魏联军硬碰硬。
韩国和魏国的统帅分别是——名将暴鸢和公孙喜。他们早就计算好了白起的进军路线,又加上联军兵力超过秦军的一倍。秦军还是客场作战,秦军补给要通过漫长的崤涵道。
只要韩魏联军消耗下去,战争胜利的天平会逐渐倒向韩魏。可是,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战神白起。
白起和韩魏对峙的期间,他带着手下一直在侦察战场。韩国十多万大军阻塞在伊阙小路上,因此从正面进攻没有胜算。于是,白起绕道联军的背后,却没想到——背后驻扎了十多万魏军。
不愧是名将,正面和背面的防守完美无缺。但是,联军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韩魏都不想去当出头鸟。表面上团结对抗秦军,背地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都不想充当炮灰,第一个去攻打秦军。
韩魏联军呈龟缩的防御姿态,并没有做出试探性的进攻。可能是想等秦军主动攻击,如果秦军正面进攻,就是韩国充当炮灰,魏国则是从背后赶过来支援韩国。反之则反。
白起观察到这一情况,决定采用虚实结合打击联军。
白起趁着黑夜,率领主力军绕到魏军背后,埋伏起来。留下少量秦军在伊阙与韩军对峙。
天亮后,留在伊阙的少量秦军,向韩国发起佯攻。韩军以为秦军发起总攻了,于是向魏军发出求援的信号。
魏军将领公孙喜喜出望外,让韩军充当主力,自己打辅助就行了。于是,公孙喜集结魏军,开始向堵在伊阙的韩军增援。
就在这时,躲在不远处的白起,瞅准时机,向正在整队行进的魏军发动偷袭。
由于魏军毫无防备,队形都没拉开,就被秦军冲散了。除了一小部分向北突围外,绝大部分的魏军被秦军逼着,朝伊阙方向压缩。
此时的韩军还在和佯攻的秦军作战,突如其来的魏军和韩军搅混在一起。韩魏被秦军两头包围在一起,就像夹心饼干一样。
战争从早上进行到傍晚才结束,这里已经宛如人间地狱了。
伊阙之战,以秦军斩杀二十多万敌军告终。
伊阙之战后,韩魏元气大伤,再无对秦反抗之力。
渑池之会
秦国想要一统天下,有两条路——一是往东出函谷关,夺取中原。二是,南下攻楚,消除侧翼威胁,迂回攻占中原。
第一条行不通——韩魏赵位于中原最好的位置。在伊阙之战后,韩,魏,赵,燕知道唇亡齿寒的关系后,紧紧团结在一起。而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赵国总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抗秦。
因此,秦昭襄王走第二条路,决定攻打楚国。
这时候,秦国在渑池与赵国签订了和平协议。秦国稳定赵国,确保了韩,魏,赵,燕暂时不会与秦国为敌。这时候秦国就能腾出手攻打楚国了。
拔郢之战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领数十万大军来到楚长城脚下。不久攻破楚长城,深入楚国南阳盆地。不久,秦军直指楚国核心地区——江汉平原。
在进入江汉平原前,必须攻破鄢城。鄢城对于楚国意义非凡,因此,楚国动员了数十万楚军,在鄢城摆好了阵势。
白起知道,硬碰硬秦军肯定捞不到好处。况且,楚军有补给的保障,秦军客场作战必须速战速决。
于是,白起又勘察起了地形。他发现鄢城旁边有宽阔的汉水。一个计划在白起脑中闪过——修建堤坝,蓄满水,然后毁掉堤坝,把鄢城淹了。
就这样,鄢城被淹了。城内数十万尸体漂浮着,宛如人间地狱。
鄢城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暂时过不去。于是,白起掉头向西攻打夷陵,切断楚国国都——郢都与巫郡的联系。
白起攻占夷陵后,已经是公元前278年。这时候楚王已经从国都郢都逃跑了。白起顺利攻占郢都。
白起率领的秦军,在拔郢之战中大获全胜。此时的楚国西部国土全部沦丧。
长平之战
韩国在秦国的家门口,秦国要一统天下,首先就得打韩国。因此,韩国国土被一点点吞噬。这时候的秦国不断攻打韩国,韩国索性也就不防守了——把上党郡献给秦国。
上党郡的防守将领是冯亭,他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自作主张把上党郡献给赵国,就算是没有了这块地,也不能便宜秦国。
得知这一消息,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是否接受上党郡。
最后赵国君臣一致决定接受。上党郡地理位置特殊,对赵国来讲有重要意义。
上党郡一旦落入秦国手中,赵国国都邯郸将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秦国面前。
因此,赵国知道一旦接手了上党郡,秦国必定前来攻打。如果不接受上党郡,赵国将陷入被动之中。所以,哪怕知道上党郡是祸水,也得接住。
赵国接手上党郡后,任命廉颇为将军,率数十万大军前往,修筑防御工事,准备与秦交战。
廉颇在长平地区设置了三道防线,每一道防线都是依山而建,秦军想要突破其中一条,都得头破血流。
公元前261年,秦国将领王龁率军杀向长平,仅用了一个月就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赵军退居第二到防线——丹河防线固守。
王龁为了攻下长平,不停向秦国要兵要粮。廉颇为了守住长平,也不停向赵国要兵要粮。
打仗就像一个无底洞,秦赵双方都在慢慢掏空自己的家底。驻守长平的赵军有四五十万大军,这么多人的吃喝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很快,赵国支撑不住了,向秦国求和。秦国就这样拖着赵国,不拒绝也不给一个明确的态度。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硬抗了三年的赵国,已经快要撑不住了。无奈之下,赵孝文王乞求廉颇主动出击,进攻秦国,来个速战速决。因为廉颇主张的是防守策略,这样也是最保守的打法,毕竟秦国实力摆在那里,主动出击的胜算不大。
赵孝文王多次下达命令,主动出击秦国。可廉颇就是坚守阵地不出。于是赵孝文王怒了,他决定撤了廉颇,让赵括代替廉颇。
赵孝文王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赵国已经到弹尽粮绝的地步了。赵军要么饿死,要么战死。只能主动出击,堵上运气。
秦国的情况并没有比赵国好多少,但实力还是比赵国好一点。所以,赵国主动出击,也是正和秦国心意。
秦昭襄王知道赵国换了将领,于是,他把白起派上了战场。
战争从白天打到黑夜,结果就是赵军全军覆没。投降的赵军也被秦军坑杀了。
就在白起决定灭掉赵国时,秦昭襄王命令撤军。白起失去了这次机会,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秦昭襄王决定撤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因为这次战争,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了。如果这时候其他国家趁此机会,给秦国致命一击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原因就是,秦国相国范睢一方面嫉妒白起的才能,害怕他超过自己,另一方面是白起一直向他要兵要粮,可秦国也拿不出来了。因此他向秦昭襄王吹耳边风,主张让白起班师回朝。
邯郸保卫战
长平之战两年后,赵国答应的割让城池给秦国,迟迟没有做到。秦昭襄王决定出兵攻打邯郸。
这时候白起称病不出。于是,秦昭襄王派年轻将领出征。却没想到迟迟攻不下邯郸,并惨遭失败。
无奈之下,只能请白起出征,白起很生气:“之前有机会却白白错失了。这时候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而且诸侯六国随时都有可能联合起来抗秦。而秦国长平之战战死三十万大军,这时候还长途跋涉去攻打赵国,胜算微乎其微”。
白起认为,现在已经错失攻打赵国的时机,于是拒绝出征,秦昭襄王低声下气地乞求白起,却被白起拒绝三次之后,他彻底愤怒了。
战神的陨落
秦昭襄王决定把白起贬到阴密{今甘肃省}。这时候范睢添油加醋,向秦昭襄王说:“白起对于大王的惩罚,并没有失意,好像还很开心”。
秦昭襄一怒之下,决定赐死白起。
就这样,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令人唏嘘不已。白起虽死,但他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