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完美拥抱在同一天,撞出了幸福的“中国节”。阴霾散去,终有阳光刺破云雾。这个“中国节”,于庚子年来说,于中国人而言,如雨后空山一般清灵。你看,沉寂了近一年的旅游市场又人头攒动了,拥堵的高速公路正是复苏的真实写照。
双节八天,网上有不少调侃,关于谁能放假,谁却从来不能放假。正常。工种不同,行业差异,一定会出现放假与不放假的情况。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向那些坚守者表示敬意。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经历了疫情的考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系统性思维中反观与反思。
待在小城,不去高速路上添堵,不去热闹景区湊挤,我的双节,在同与不同中别有一番滋味。
节前一晚,和几个学生友人小聚,说道到佳节时,大家感慨颇多。
我们这拨人多为独生子女,至多不超过兄弟姊妹两人。结婚以前,每逢过节,必定多数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但结婚以后,过节就有了“过结”的味道。对于二人拉四轮(一对夫妻四位老人)的家庭来说,无论在哪里过节都是一份内心的煎熬。距离近点倒还好解决,无非早晚轮流或者前一天后一天交叉,但对习惯于晚饭时间团圆的中国人来说,这其实也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当然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趁着过节把双方老小全部聚在一起,在热闹中让人气更旺,但聚在哪家,不也是一个问题吗?至于第三种办法即按照节日顺序分别于每个节日轮流陪伴老人,听起来不错,然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也会有节日隆重与否和轮流是否对应的心理区别吧。近距离如此,更不用说那种远隔千山万水的了。又或许,隔得远了,可能这样的烦恼就随着少了呢。
by余光华
师生几个感慨合计了半晚,江风习习,灯影幢幢,似乎都找到了办法,又好像还是涛声依旧。索性不再纠结,待夜过黎明来,节要过,“结”当然也会过。
假期里大把的时间不读点书就说不过去了。我从《红岩》的阅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先烈坚定意志和信念的钦佩,从江姐她们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依然充满智慧的斗争中感受初心的颜色。记得放假前一天我在七年级家长会上还说到我那个看起来不成熟又似乎有点真实的观点:如今很多青少年朋友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缺少吃苦教育和体验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倒不需要让青少年朋友再去吃像江姐那样忍受非人对待的苦,但如果生活太过安逸了,“逸豫可以亡身”恐怕就不只是课本上的故事了。
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对于“乡”和“土”似乎明白了很多,甚至找到了我为什么最近总是喜欢回到老家与土地打交道的原因。费老先生的调查研究接地气,观点看法有灵魂,把中国的乡土血脉把得深透到骨髓。光从《文字下乡》一篇,我就明白了今天咱们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控辍保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障碍的原因了。费老先生写作时不着痕迹地把观点和事实天然合在一起的艺术让我大大吃惊。我很多时候写东西,刻意的痕迹太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改掉毛病。或许,这仅仅是一种仰望,对方家的仰望。
如果说费老先生带我初识中国的乡土气息的话,那我在余秋雨的文字里也触摸到了一点文化。作为知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对中华文化的挖掘独到而深刻,是我们如今坚定文化自信时要用心去对待的话题。
最近一两个月,我把《文化苦旅》《余秋雨散文集》等几本书过了一遍,边读边画边思考,但似乎总有记不住的地方。看来,我仍然是那种“扮演”和“黏着”文化的人。又或者说,我如今读书,似乎陷入了只图数量而不注重内涵的怪圈。但至少,读了那么多,我终于还是找到了一点心理安慰。余秋雨老师说,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在工作中“拍案而起”,不正是想让爱和善良更多点吗?虽然我没能做到余老师所说的用书卷气、长者风去裁断,更没有慈爱相。看来,我于文化,别说内蕴,连外显都还差得太远。
不过让我聊以慰藉的是,当我假期中途到教室里去换书的时候,发现前几天才买来的几本关于文化的书不在教室。有学生把书本带回家了,也算是走在了文化“必要贮备”的路上了吧。
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眼看刚买来不久的书被扫略一空,我一时没忍住就又下单了十多本古典诗词的书籍。我分明知道自己读不懂,但总想着放到教室里面,总会有人读得懂的。帮助学生博学一点,掩饰我的孤陋寡闻,算是兑现我曾说过的“原谅语文老师的不完美”的一种交代吧。
“把国庆节过成了劳动节。”不止一个人这样说。是欣喜于国庆节期间满满的作物收获,还是抱怨在难得的假期里却没得休息?或许兼而有之吧。
前面说过,我喜欢回老家,但不是休闲,而是劳动,也可以说是在劳动中休闲。在我捣腾出来的菜园里采摘收获,在我打理出来的树林里修枝剪叶,原来在挥汗如雨的时候真的可以暂时宠辱皆忘。为什么说暂时呢,因为我长期从事的是脑力和心力劳动,体力劳动是一种补充,也是一份消解。所以,我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个月前播撒的菜种因为连续阴雨土地僵硬而粒苗未发,我虽然不心疼种子钱,却还是因为劳动付出后没有收获而耿耿于怀。于是,我重新抡起锄头把土地翻挖过来准备再种。阴雨总有消停的时候,芽苗也总有破土的机会。冬天不是要来了吗,那我就专门种点越冬的作物,看你冬天能咋地。
流水账就记这么多吧。在“7+3=8”的算术公式里,到了收起心情开始工作的时候了。
文/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