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为什么要裁员,真的有指标吗?
还是看人不爽,借着裁员的方式,把人干掉?
关于裁点,没有一个企业闲的,没事干裁人。
只要你开始裁员,必定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或者消除负面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裁员,或给予足够的补偿。
一旦出现裁员,证明的企业一定是资金流有问题,盈利状况不明朗。
根据相关部门的核算,以后才发现必须得裁员,或者带有指标才行。
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两种,一种叫硬裁员,一种叫软裁员。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硬裁员是直接赔钱,按照相关劳动法律,赔偿到位,赔偿拉满,让人没话说。
而软裁员,可以理解成最终目的,是让你自己走人。
只要你自愿签了离职书,一分钱也不会赔,你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假设你是一家国企的分公司,这个时候你们总公司,告诉你说每年有30~50个裁员名额。
你作为中层hr经理,要负责这些裁员的名额,该如何实行。
而且赔偿金有限,赔不了这么多,只能采取软裁员,你会有什么办法呢。
1.协商提前退休,买断工龄。
这个是相对温和的方式,如果你还有两三年,或者三五年退休。
那这个时候可以跟部分,到达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们商量,咱们能能不能提前退休,给你一次性补贴。
因为还有一两年,他们可能就要领退休金了,所以这个钱,相对好商量赔的也不多。
不管怎么样,走了就行走了就好,算是把指标腾出来了。
2.分派指标
比如说今年裁员30~50个人,会把这些名额,直接分配给各个部门。
比如说营销部才5个,行政部才8个等等,最关键的是要把裁员列入对于班组长的绩效考核。
如果你裁不掉你部门的人,不好意思,你的绩效考核打最差,今年的年终奖就不要要了。
甚至加薪,就不要想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在第2次的时候,班组长都会想办法,这个劝说那个送礼,为了能够完成,所谓的裁员指标。
但是一两次还行,如果每年都有30%左右的裁员名额。
到后面班组长也麻了,毕竟你让我得罪一两次人还可以。
你天天让我得罪人,我是欠你的?
直接摆烂,爱咋地咋地。
人事经理没办法,采取了第3招。
3.人才待岗中心
就是直接跟各个班组长说,你觉得你们哪些人不太好管理或者是刺头
没什么背景,直接把他们放到一个人才待岗中心,这里边发最低工资,每天不让他们干活。
让他们每天三打卡,五打卡,甚至把人才待岗中心放,到离公司大概一两百公里的地方。
想想一两百公里的工作地点,每天让你四打卡或者8打卡。
每个月也只发两三千块钱的基本工资,一很快就忍不住了。
要不就是协商,看能不能调回去,要不实在不行咱就离职算了
耗上半年,老婆都跑了,孩子也上不上学了,还涂了个啥。
因为这招,不至于让班组长太过处理,或者得罪更多的人。
短时间内也获得了最多的认可,也觉得这是好招。
除此之外也得刚柔并进,就是第4招。
4.成立民营企业,转劳务派遣
正式公转劳务派遣,是大家提出的一个方案,但是如何转呢。
首先你得有一家私企公司,让私企公司重新签约正式工,这才算是外包。
那么如何成立呢?
国企指出一条明路,让当地一些有实力的私企,跟他完成合作。
也就是说一半国企一半私企,大家出钱出力,由国企提供资源,私企办事。
就成立了第三方公司,而第三方公司总体,来说有一个条件呢,要接受这些正式公转劳务派遣的人。
导致了当正式工,转劳务派遣一旦发生之后,由第三方所成立的公司还是干国企的业务,但不好意思,你的合同已经转成了劳务。
之后如果出现各种问题,国企概不负责,因为你的合同,已经到了第三方公司里。
借个壳来保护自己。
能够想出这么多招的核心,还是没钱。
如果赔偿到位,不至于搞这些有的没的,大家也不至于这么无语。
这就是现在央国企大多数盈利一般,才采取了这种既要赔钱少,又要裁员多的窘境。
如果你进的国企,不是盈利特别足,或者垄断类型,最终面临这个局面前。
务必还是要做好准备。
跟一群每天不琢磨怎么创造业绩,而怎么琢磨人的人打交道。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