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惊讶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放开三孩政策后,男女比例失衡的这个数值更是飙升到了难以预料的程度。
在2021年,中国的平均性别比是105.07,可是在2023年的调查结果中,某些省份的男女新出生比例甚至飙升到了200。
虽然女性在出生市场上“流失”,但是研究结果显示,在如今的大学里,女性占比相较于之前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加。
于是就产生了“幼儿园里都是小男生,大学里都是女学生”的怪谈,究其根本原因,到底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逐年上升的男女比例如果往上溯源,早在40年前,男女出生比例就已经有了不均的现象。
1982年男女出生比例就超过了正常比例值107,而这种情况在接下来的40年中并没有消失,反而一直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近几年除了男女出生比例差值巨大的情况,我国整体的人口增长已经步入慢速低值的状况。
明明国家开放了二胎三胎政策,但是这人口增长速度怎么不加反减?在这种情况的加持下,男女出生性别的巨大差异被放大。
实际上,在2021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全国的新生儿比例为112:100,这个数值在开放二胎后是呈现过下降的趋势的,一度降到了106。
但随着三胎的放开,出生性别比直接拉大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福建、安徽、湖北等地的性别比直接升到了160以上。
而这样夸张的性别比背后或许会有人为的干涉,毕竟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新生儿男女比例差异根本不会超过10%。
而这样的结果,很直接的指向了一个明显的原因:有人在故意借着三胎四胎的机会生儿子。
拼儿子不拼女儿虽然说在新中国,重男轻女这种陋习被抵制了许多次,但是部分人心中天然对儿子的渴望还是没能被压制。
尤其是三胎全面开放后,更是给了他们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响应国家号召的旗号,满足他们生儿子的私心。
如果观察多胎家庭的人员构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家庭基本上一胎二胎都是女儿,父母才有拼三胎四胎的念头,想要生个儿子凑成“好”字。
而如果老大就已经是儿子,父母生育二胎三胎的欲望就没有那么强烈,亲戚间对于夫妻的催促也少了很多,好像有了儿子就能万事大吉。
当然养孩子的压力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虽然想要拼个儿子,但是如果生下来的是女儿,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会增加更多的生活成本,得不偿失。
因此在堕胎等技术成熟的现在,三胎四胎的比例才能达到如此惊人的数值,这背后体现的是一部分中国人对男孩的重视。
而男女出生比例失衡现象,偏偏在南方更为常见,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南方省份,江浙沪,两广地区的数值都很惊人。
按理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思想也应该更开明,知识水平也更高,怎么在这些省份,拼男孩的欲望却这么强?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南方的宗族文化与传统思想,与北方不同,南方更在意宗族与时代传承,相较于家庭,整个大家族的凝聚力会更强。
也是因此,许多南方省份都有自己的同乡会,同一个宗族里有了困难会互相帮助,如果有生财之道也会一起致富,凝聚力很强。
而这种宗族关系的主要人员就是男性,他们将男性视为家族传承的主力军,一个家庭有了儿子,才算有了传承,才能获得宗族的更多帮助。
因此在南方地区,三胎四胎的男女出生比例才会达到非常夸张的程度。
这种现象的发展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现如今的幼儿园入学情况就可见一斑,在现在的幼儿园中,男孩子的比例远超同龄女孩。
一个班如果有30个学生,可能有20个都是小男孩,女孩子越来越少,有的班甚至都是男孩,根本没有女孩。
大学里的相反情况但是在大学中,却出现了与产房、幼儿园近乎相反的现象。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女性的占比好像成为了大多数,在校园中漫步,随处可见女生,但是男生好像没有那么的常见。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2024年我国全国本科录取的400多万考生中,女生录取人数占到了整体的63%,而男生只有37%。
这组数据发布到网上后引起了热议,也有人拿出另一组数据提出了质疑,声称男女的录取比例明明是47.5:52.5,数据非常平均。
但不管哪组数据是真实的,都说明了大学里存在“女盛男衰”的现象,只不过是比例大小的问题。
现如今,性别失衡的警钟已然敲响,它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生育抉择是个人自由,但性别比例的调控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发力,别让“男孩堆”和“女儿国”的尴尬场景成为常态,从当下重视,未来才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