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日俄战争系列的第3期,也日俄战争第一部分——双方战前背景《菊与熊的远东争霸》的第3期。上期主要讲述了沙俄帝国为了更好控制远东而建立西伯利亚铁路以及日本刺客刺杀沙皇尼古拉二世导致日俄局势突然紧张。本期将讲述沙俄与清廷达成协议将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伸入中国,并且强行租借旅大港(今大连)作为其太平洋舰队的不冻港驻地……
(本期全文约6200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东清铁路尼古拉二世继位次年发生的最重大事件,除去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之外,莫过于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了。
在日清甲午战争中战胜的日本在迫使清帝国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及割让台湾之后,又试图割占其辽东半岛。这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俄罗斯帝国对中国的满洲地区觊觎已久,甚至连朝鲜也有一并吞下的兴趣,又岂能容忍日本在南边插上一杠子?当然,这又未尝不是在为自己额头上挨的那一刀找回场子。
三国干涉还辽当然不是帝国主义良心大发,而是欧美列强不愿意看到日本一家在中国获得如此大的利益
甲午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强国努力得到了回报,虽然此时的日本还算不上通常意义中的“列强”,但却多少已被欧洲人承认是东亚地区的强国。而日本利用在华获得的赔款和割占的台湾岛,以及实际控制在手中的朝鲜半岛,开始了其进一步的“强国”梦想。正如同尼古拉二世至死也不会忘记日本警察津田砍在他额头上的那一刀一样,日本也不会忘记三国干涉还辽这种被人硬夺走到口食物的耻辱。在对华的战争取得胜利以后、俄国便取代了清帝国成为了日本的头号假想敌。为了对付这个远比清帝国强大得多的对手,日本举国开始了持续近10年的“卧薪尝胆”岁月。
(上图)时任俄国财政部长的维特,全名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犹太人。毕业于俄国新罗西斯克大学数学系,精通经济原理与统计学,是能够在以仇视犹太人出名的尼古拉二世皇帝的政府内立足的仅有的那么几个犹太人,且是唯一一个身居高位甚至足以影响皇帝的犹太人。他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建造工程的实际主持者。
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俄罗斯包藏的祸心总是远多于好心的。因为发起三国干涉还辽,并迫使日本放弃了几乎割占到手的辽东半岛,俄国向清帝国开出价码要求得到回馈。1896年6月,头上还带着《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日本“爱国者”留下的新愈枪伤的李鸿章,作为清帝国特使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前往圣彼得堡。在俄期间,他与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签署了非常著名、同样也臭名昭著的《中俄密约》(正式名称当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法文本称《防御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作为代价——为使俄国便于运输军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交华俄道胜银行承办,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皆可在此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资。条约的有效期为15年,“期满前双方可商议是否续约”。这里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至海参崴的铁路被称为“东清铁路”,也就是之后几十年内在中国东北造成一系列冲突的“中东路线”。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东铁路还在深刻影响我国东北的政治格局
东清路实质上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其横穿中国东北地区,西起满洲里,东接绥芬河,以哈尔滨为中心,并修了一条支线由哈尔滨经长春到达大连。这一铁路的价值在于大幅度缩短了通向海参崴的里程,避免了绕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一个大圈子,且其全线基本处于有人烟的开垦地区,便于迅速建成通车。这就使得俄国期望能够“在满洲大展拳脚”的愿望能够更快付诸实施。而李鸿章之所以会签署这一条约,乃是其从政以来--直坚持的“以夷制夷”策略的延伸。
当时的清帝国,“洋务运动”数十年的成果已经毁于一旦,已经占据朝鲜的日本也必将会继续将手伸向满洲,而此时的清帝国已经无力抵御日本势力的继续侵人。所以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乃至清廷认为比较合乎逻辑的对策是引俄国势力进入日本试图染指的满洲地区,使这两个对自己包藏祸心的强邻在彼此争夺势力范围和控制区的冲突中相互消耗。“以夷制夷”乃是李鸿章一生和西人周旋的基本策略,关于这份密约的主旨,李鸿章也曾和友人黄遵宪谈起过。后者在他的诗集自注中这样叙述道:“公之使俄罗斯也,遵宪谒于沪上,公见语曰:联络西洋,牵制东洋,是此行要策。及胶州密约(指中俄密约)成归,又语遵宪曰: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李鸿章从俄国圣彼得堡返回的时候是带着一纸密约与200万卢布巨款的,后者是俄国承诺的有关东清铁路收益和清政府的分账——“无论盈亏,年付二十五万,先行支付二百万”。也许是中国传统观念对割地赔款、出卖主权特有的憎恨,这笔缴纳给朝廷的巨款在之后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居然成为了李鸿章收受巨额贿赂出卖了东清铁路。时任俄国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的罗曼诺夫在回忆录中说俄财政大臣维特答应(李鸿章),“如果建筑铁路一事顺利成功,将付给他李鸿章三百万卢布”。虽然维特早已在他的回忆录中辟了谣,但这个“受贿三百万卢布,出卖东清铁路”的罪名依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一次一次的书面重复中被坐实。
固然,从后来的史实看,李鸿章确实是小看了俄国人的野心并高估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当时清帝国的现状,又有谁有什么办法能做得更好呢?
就在日本赢得战争胜利后的不久,一位将在后来改变欧洲格局和命运的君王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他就是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1895年,由威廉二世绘制草稿、德国宫廷画匠赫尔曼·克纳克福斯绘制的油画被送给了新沙皇作为礼物。画中,身着金甲手持火焰剑的天使长米迦勒站在山巅向代表着欧洲诸国形象的守护神们示警,十字架在天空中闪烁着神圣的光芒。东面的天际中,一尊冒着火光的佛像正从一团烈焰中升起并将乘着乌云而来。这幅画名为《世界上的民族,保护你们最宝贵的财产》,其潜台词无疑就是今日众人熟知的所谓的“黄祸”。
尽管“黄祸”这个词在欧洲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蒙古西征时代,近代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俄国人巴枯宁与英国的殖民主义者皮尔逊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各自出版的著作中,也曾借着对东方特别是中国人的夸大和歪曲的评头论足中反复提出过“黄祸”这一概念。而且美国西部沿海地区的地痞、流氓在骚扰与攻击东方移民时也一直在频繁使用英语的“黄祸”( Yellow Peril)一词,但至少在欧洲上流社会中,我们可爱的“威利”(威廉的昵称,后文的尼基是尼古拉的昵称)能将保卫欧洲的文化和日本正在崛起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扯到-一起,不能不说是一种独到的“创意”。
臭名昭著的“黄祸图”,欧洲人炮制这种说法的目的不外乎为自己在亚洲的殖民扩张找借口。
此时的威廉,正急于接近尼古拉和俄国。在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对外政策中,和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一个和孤立法国同等重要的基本政策,但在威廉二世继位(1888年)之初,由于某些个人方面的好恶,新皇帝于俄德《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18日签署,有效期三年)期满后没有续签,迫使俄国于1894年和法国签订条约结成同盟。俄国与宿敌结盟的事实使德国犹如芒刺在背。同年,在尼古拉二世继承俄国皇位后,威廉二世迅速做出姿态频频接近新皇帝,希望能够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
挨过日本人一刀的尼古拉对“黄祸”理论自然是颇感认同,同时又因为威廉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努力面心存好感,更因为德意志帝国强盛的国力和精锐的陆军,尼古拉对这位远亲亦存着几分敬畏。也许他当时还未必会意识到,威廉二世时代的德国已经在这位小皇帝的扭转下抛弃了俾斯麦时代以欧洲本体为中心的一贯政策,正谋求在非洲与远东争取一些“阳光下的土地”。而在德皇看来,尼古拉是个没什么经验的后辈,可以拉拢与利用。不过,俄国新皇帝很快就会让这位自以为是的小皇帝明白,他其实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1896年,奥斯曼帝国境内发生了大规模屠杀亚美尼亚人的事件。也许是认为“机不可失”的尼古拉二世在获悉消息后即密令黑海舰队,要求以“保卫基督徙”为名出动舰队和陆战队攻击博斯普鲁斯海峡,攻占君土坦丁堡。这道命令随后遭到维特等朝中重臣的一致反对,因为这势必重演克里米亚战争的景象。稍后,尼古拉二世尝试获得盟友法国的支持,却遭到了对方带有威胁性的拒绝——如果俄国一意孤行,法国就将把俄国的这一企图透露给英国。造成这一事件最终不了了之的原因还有一个,因为黑海舰队根本没有能力在英国地中海舰队闻讯赶来之前,将足以控制并固守伊斯坦布尔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部队投送过黑海。俄国的这一计划并未瞒过英国的间谍,但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行动,除了引起敌意和进一步的警惕之外,英国官方并未公开发表过任何态度。
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于亚美尼亚人的迫害与屠杀是极其惨烈和血腥的
由于认识到俄国新皇帝的危险性,德国和法国都急于将俄国的注意力转向东方。德皇就曾对尼古拉表示过,如果俄国向东扩张,他可以保证不乘机攻击其同盟法国,还会确保在欧洲范围内抑制其他国家的妄动。而法国在明确了尼古拉攻击伊斯坦布尔的计划后也曾表态支持俄国在其他方向上的扩张。在碰了这么一个软钉子之后,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东面,开始谋求在其盟友支持的方向——东面,做进一步的扩张。继承人的大业成就不了,那就继续找寻不冻港吧。
强租旅大始末早在1897年8月4日,威廉二世就曾携皇后一起出访俄国。当时,两位皇帝曾互着对方的海军上将大礼服把酒言欢,对国际问题和各自所关心的利益进行了漫无边际的非正式讨论。
这次会晤的结果,是德俄两国作出了互不干涉彼此“在外国的正当行动”的保证。这里的“外国”,在当时来说无非是指经历甲午战争惨败后已至垂暮期的清帝国。而所谓“正当行动”之说更是不言而喻,便是乘着其他列强还未动手,先行从这头垂死的肥牛身上割取自己最垂诞的部分。
胶州湾事件
两位皇帝的分肥会开完之后第三个月,1897年11月1日,位于中国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的天主教堂遭到土匪抢劫,两位德国籍神职人员被杀身亡。一直期盼着借口的德皇喜不自胜:“(中国人)终究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与事件,我决定立刻动手。”遂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胶州湾曾是俄皇与他的臣子们设想的在华必须攫取的两个备选目标之一,俄国更是从清政府那里获得过保证-—“若考虑将胶州湾让与外国,俄罗斯必享有优先权”。所以德国舰队的抢占难免使俄国人感到不快。
由于担心遭到俄国的反对,威廉在下令舰队起航北上的同时也向俄皇拍去电报做出通报。对此,尼古拉回电作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对你派遣德国舰队去胶州湾的命令,我不能表示赞成或者不赞成,因为我不久前才知道,这一港湾只在1895- 1896年间暂时归我们使用。”这个答复未反对德国的行动,但却不意味着俄国会无条件支持德国的行动。
11月14日,德国舰队驶入胶州湾,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砍断清军电线,抢占山头要隘,挖沟架炮。
虽然皇帝的态度模棱两可,但俄罗斯政府却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强烈的反应。11月16日,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向德国驻俄代办宣称,俄国对胶州湾享有停泊优先权,并在德方提出俄皇本人在回电中并未表示反对后称:皇帝的回电“仅仅证实了一个事实”,即胶州湾“目前对外国舰队是不开放的”,并表示,俄国“不能在外国船只侵入胶州时放弃该地”。矛盾似乎一时无法解决,但是德俄在当时是不会因为这个矛盾而兵戎相见的。德国自然也知道这是俄方在讨价还价,首相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就曾公开表态说:“我们必须付出一笔俄人所认为等值的代价,即承担一种义务。”可是问题是,如果没有可以承担的“义务”,那又该怎么办?很简单,那就是去制造出“义务”来。
11月20日,德皇专门向俄皇发去电报,在电文中宣称,德国对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政策都是支持的”,具体到远东地区的领土问题和势力范围方面,威廉二世大言不惭地宣称,由于之前俄、德、法三国联合的结果”,“俄国不仅得以把朝鲜,而且也把中国北部,包括北京及黄海沿海都置于其独占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段话的潜台词非常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只要俄国同意德国对胶州湾占领的既成事实,威廉二世和他的政府就可以承认整个中国北部统统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另外,威廉二世还保证德军留驻胶州湾“不妨碍俄舰在该处停泊”,这也多少缓解了俄国在远东的舰队的冬季锚地问题”。
对外交涉中,通常胡萝卜和大棒是应该并重的。所以在作出上述“保证”以后,为了防范俄国要求更多的东西,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对俄国大使表示“德国愿将其主要力量和影响用于有利于俄国的方面”的同时,暗示道,德皇威廉二世不久前对俄国作出的保证和承诺,已经是德国在胶州湾问题上能给出的“最大价码”。他进而威胁道,如果俄国在胶州湾问题上继续纠缠并索价无度,德国将可能被迫“支持英国的东亚政策”。德国的这番表演充分地演绎出他们对俄国“仁至义尽”的高姿态,尽管这种保证对德国官方来说只是动动嘴皮子,因为这是将本不属于德国自己的东西“许”给了俄国,但就现实来看确实是一个既能下台阶又能忽悠人的好办法。
(上图)俄国太平洋舰队所属装甲巡洋舰“格罗姆鲍伊”号。照片拍摄于该舰在某年冬天租借日本长崎某船坞进行船体维护期间。显然,这种需要依假想敌的港口设施修缮船只的状况,是俄国当时最不能容忍的。
德皇威廉二世冒进策略造成的危险,在德国政府的折冲和有效对策下产生了预期的作用。既然德国“出了高价”,俄国的态度也就自然随之发生变化。11月30日,俄国驻德大使奥斯藤―萨肯向布洛表示,在胶州问题上俄、德两国发生了“误会”,宣称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任务”,不能“在两位君主之间造成任何私人的不睦”。所以,俄国殷切希望“两国能继续靠在一起”。12月1日,穆拉维约夫在招待外交使节的会上公开表示,“俄国可以不反对”德军对胶州湾的占领,并对德国代办声称,他“坚决相信中国将能够满足〔德国的要求)”。
1897年12月15日,继一个月前德国舰队开入胶州湾之后、来自海参崴的俄罗斯舰队载着陆战队驶入了大连湾。他们重演了1个月前德国人做的那些事情,派遗陆战队登陆,驱逐清帝国官吏、占据山头要隘等等。关于这番行动,俄国给出的理由非常奇特,其程度堪以“有才”来形容——由于不久前德国舰队对胶州湾的行动,俄罗斯政府认为有必要协助清帝国来守卫其领土。清廷“洋务运动”20余年苦心经营的军备已在两年多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对这两个找上门来的瘟神根本无力作出任何实际性的抵抗,仅有的选择就是乖乖就范。
驻扎胶州湾的德国殖民军
从战略角度来说,俄国的选择是明智的。旅顺曾是清帝国北洋水师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与位于山东半岛顶端威海卫的刘公岛基地分别扼守渤海口南北,曾是拱卫京畿要害的重要节点。旅顺由清帝国经营20余年,建筑有相对完善的码头设施,与之配套的船坞足以容纳7300吨的“定远”级铁甲舰的修缮作业。这些设备只需略加改造,便可继续使用。与之相比,胶州湾地区虽然港阏水深,却没有这些现成的设备能够利用,如果想将其建设成军港需要投入额外一笔费用。更何况旅大地区位处辽东半岛末端,俄方完全可以从位于东清铁路线中心的哈尔滨修筑一条支线一直南下延伸至旅顺和大连,使之和俄国本土以及中国北部的利益区相联系。反之如果俄国强租的是青岛,进而想将胶州湾和自己的本土与中国北方利益区联系起来……至少在当时看来还是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德皇威廉二世。德俄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时远时近、时好时坏的。
综合上述种种,可见俄罗斯虽在租借地上有两个方向,但考虑到实际的情况能够被最后选定的目标也只有北面的旅大地区。至于德国势力突然进入胶州湾时的故作惊讶,那不正是国际政治中比比皆是的生动剧目么?但俄国舰队开人大连湾的事实毕竟让小威廉松了一口大气,德俄之间爆发冲突继面使英国佬和日本人从中渔利的危险是暂时消解了。
【未完待续……】
下期将继续讲述日俄战争前的时局背景,把目光聚焦到日本一方,讲述中日角力场——朝鲜发生的政局剧变。
点关注不迷路,点击主页,看更多精彩硬核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