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法?这是1970年夏天在纽约,张灵甫妻子王玉龄在家中的照片。当时她42岁,身着旗袍依然美丽动人,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气质。从照片细节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
很多人好奇,王玉龄为什么会选择定居美国?在张灵甫牺牲后,她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年仅44岁。当时他的妻子王玉龄才19岁,正在南京家中坐月子,儿子张道宇出生还不到两个月。
张灵甫牺牲后,蒋介石立即下达封口令,严禁泄露此事。由于消息被严密封锁,王玉龄迟迟未能得知丈夫阵亡的消息。那时不少国军将领的家属都住在南京,她们经常开导王玉龄,劝她别太焦虑,毕竟抗战时期她们也常几个月收不到前线丈夫的来信。
王玉龄迟迟收不到丈夫的消息,心里愈发不安。1947年春,她怀着身孕去前线探望丈夫,没想到那次竟是永别。
王玉龄正盼着与丈夫重逢,却突然得知他已牺牲的消息。三个月后,张灵甫的参谋来到南京她家,见到她立刻跪倒在地。
王玉龄正困惑时,参谋突然掏出一封信递给她。拆开一看,信里的内容让她几乎站不稳——这是张灵甫的遗书,她这才知道丈夫早在三个月前就牺牲了。遗书上这样写道:
我和张灵甫打到弹尽粮绝,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生命,既对得起国家领袖,也对得起手下将士和百姓。这次来南京,没能见到最疼爱的孩子,希望你们好好照顾他。玉龄,我的妻子,这是永别了。张灵甫最后留言。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场。
张灵甫特意叮嘱参谋转告王玉龄:"我太太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尊重,你们若真心待我,就要听从她的安排。"丈夫离世时,年仅19岁的王玉龄处境艰难: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体弱多病的老母亲需要照料。要知道,她原本出身于名门望族。
王玉龄1928年生于湖南长沙,老家在安徽舒城,出身显赫。她家祖上在清朝末年出过高官,曾祖父当过尚书和两江提督,那时候家族相当显贵。到了晚年,王玉龄谈起家世时很坦率地表示:
我们以前住在长沙营盘街的一栋三层洋房,这栋房子在当地老一辈人里挺有名的。我爷爷罗孝连以前是贵州总兵。我舅外公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曾国荃家,还有个女儿嫁进了左宗棠家。
王玉龄的父亲去世早,家里条件越来越差。战争年代,她和母亲到处漂泊,日子过得很艰难,直到抗战结束才重返长沙。这八年里,母女俩受了不少苦,王玉龄特别希望能有个安定的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张灵甫的部队驻扎在长沙,偶然结识了年轻姑娘王玉龄。当时张灵甫已经结过三次婚,比王玉龄年长整整25岁。虽然王玉龄的母亲强烈反对这段感情,但面对张灵甫的热烈追求,王玉龄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求婚。
1945年8月,42岁的张灵甫迎娶了17岁的王玉龄,两人在上海结为夫妻。这是张灵甫第四次步入婚姻殿堂。年轻的王玉龄觉得丈夫不仅长相出众,军事才能卓越,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更让她心动的是,张灵甫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王玉龄嫁给张灵甫时,觉得找到了值得依靠的伴侣。丈夫战死后,她带着孩子和母亲移居台湾。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灵甫的抚恤金根本不够维持生计。尽管她多次写信向蒋介石夫妇求援,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在台湾生活难以为继,王玉龄决定赴美求学谋生。1952年,她筹集了一笔资金,将大部分留给母亲和孩子,借助姨夫孙立人的关系前往美国发展。最初,她在纽约大学开始了学业。
王玉龄学的是会计专业,学习非常刻苦。由于专业课大多在下午,她上午就抽空打工赚钱。付出终有回报,她不仅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还得到了在美国就业的资格。
根据公开信息,王玉龄曾先后在医院和高级酒店任职,最终在美国航空结束职业生涯。随着工作稳定、经济条件改善,她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之后,她把孩子和母亲都接到了美国共同生活。
抗战老兵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一生未再嫁。她晚年偶尔会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始终保持着对亡夫的忠贞。这位传奇女性生前曾说:"人生能真心爱过也被爱过,就足够了。如果还有下辈子,我依然会选择他。"2021年10月9日,93岁的王玉龄在上海平静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