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身肌肉跳个不停,可不一定是震颤麻痹,也可能是“筋惕肉膶

宋国政 2024-04-04 01:34:08

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阿里接过奥运圣火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他颤抖的双手,颤抖着的走路姿态代替了拳王的蝴蝶步,僵化的表情掩盖了内心的热情,同样,邓小平、陈景润、凯瑟琳赫本、巴金、 麦克阿瑟等多位名人也折戟于帕金森病的镰刀之下,帕金森病这种难愈的震颤类疾病,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震颤都是难以治愈的帕金森病呢?倒也未必,先从笔者的两个病例说起。

震颤未必都是“帕金森病”。

病例一

宋某仙,女,74岁,因周身肌肉不自主跳动3月余,于2016-09-09来诊。患者往有混合型颈椎病病史20余年,于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肌肉不自主跳动,如寒战状,持续约数秒钟自行缓解,反复发作,甚至夜间睡眠中,常因病情发作被惊醒,并感周身畏寒乏力,无汗出,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气短,无肢体功能障碍,因经济原因,未行特殊检查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发作日渐频繁,饮食睡眠二便无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结合病人症状舌脉,符合《伤寒论》中所述“筋惕肉膶”证,予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开药5剂,患者自述服药3剂症状即消失,坚持将药服完,回访数年未有反复。

方药如下:

桂枝15g 白芍15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葛根30g 龙骨(先煎)30g 牡蛎(先煎)30g 柴胡15g 远志15g 五味子15g 5剂,水煎服。

病例二

邵某华,女,62岁,2020-11-04来诊。患者来诊前2月行相关检查诊断为“宫颈癌晚期”,手术已无意义,接受化疗,化疗第二疗程时,患者出现周身肌肉持续不自主跳动,包括头面、四肢、胸背及腰腹,坐不能超过5分钟,卧不能超过20分钟,双手颤抖不能持碗筷,口周跳动影响进食,并感口干乏力汗出,畏寒肢冷,烦躁失眠,饮食明显减少,二便尚可,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弱。结合患者症状舌脉,当属阴阳两虚,阳气欲脱之像,按“筋惕肉膶”证论治,予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生脉饮加味,首诊方药如下: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姜12g 大枣15g 龙骨(先煎)30g 牡蛎(先煎)30g 人参12g 炙黄芪30g 灵芝15g 红景天15g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茯神30g 枣仁30g 柴胡15g 7剂,水煎服。

2020-11-11,患者复诊,患者周身不自主跳动及口干乏力汗出,畏寒肢冷等诸证较前均有所减轻,坐卧时间较前延长,饮食增加,睡眠略有改善,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弱。效不更方,继服7剂。

2020-11-18,患者复诊,患者周身不自主跳动进一步减轻,能坐半小时以上,夜间能够平卧入眠,口干乏力汗出较前改善,但仍感畏寒肢冷,饮食增加,睡眠略有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弱。前方柴胡减为6g,并加肉桂3g 黑顺片3g 升麻6g以培补肾元,升举阳气,继服7剂。

2020-11-24,患者再诊,患者口周、胸腹腰背下肢不自主跳动基本消失,双手臂时有轻微跳动,坐起行走如常,口干乏力汗出进一步改善,畏寒肢冷减轻,饮食睡眠基本正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调整方药脾肾双补,养阴益气,方药如下:人参6g 炙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30g 炙甘草10g 生姜12g 大枣15g 灵芝15g 红景天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柴胡6g 升麻6g 当归15g 熟地15g 砂仁6g(后下)。继服7剂。

2020-12-03,患者再诊,患者周身不自主跳动消失,坐起行走、饮食睡眠如常,无明显口干乏力汗出,畏寒肢冷进一步改善,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前方继服。

之后,患者以上方为底加减服用,再次接受并顺利完成两个疗程化疗,上述症状未再出现。春节后再见患者,面色红润,气息平和,几如常人。

“筋惕肉膶”,可能这个中医诊断名词很多人都很陌生,先来科普下拼音:[ròu shùn jīn tì] ,那他跟中医的“颤证”、西医的“帕金森病”是不是一回事呢?我们接着来分析。

帕金森病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除此之外,还可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疲劳感等非运动症状,以此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所致。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再看“筋惕肉膶”中医经典是如何描述的,“肉瞤筋惕”指的是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病名首出自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中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伤寒论》第82条亦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此处指的也是“筋惕肉膶”。

"筋惕肉瞤",惕、怵惕也,打哆嗦。就是筋一抽一抽的,肉一哆嗦一哆嗦的。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过汗伤阳,阴液枯槁,津血耗损,阳气消亡散越,筋肉失去滋养而抖动;二是阳气虚损,失却温煦,水液不循常道而泛滥肌肤,水渍筋肉为祸而致筋肉抖动。总而言之,"筋惕肉瞤"就是一种阴阳俱伤或阳虚水泛的状态。前者属于纯虚证,后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而“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结合“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后者更符合“颤证”的诊断范畴。如此说来,"筋惕肉瞤"就是一种独立的震颤类疾病,那又该如何治疗呢?

中医方书之祖------《伤寒论》。

伤寒大家成无己认为:此证“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见《伤寒明理论》卷三)。过汗阳虚者,用真武汤;因于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减。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所著的《伤寒恒论》中云:“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内有烦躁之证,亦不可用大青龙汤之峻剂,若误服之,必亡阳,而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先现厥逆,以致筋惕肉膶。筋惕者,筋战栗而如恐惧之象,肉膶者,肉跳动而有不安之形,欲救其误,非真武汤不可”。

两位大家对"筋惕肉瞤"治疗上的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姜附扶阳。但是真武汤的真正用意是温阳利水以应阳虚水泛之证,茯苓、白术皆为利水之剂,有伤阴之弊,姜附大辛大热亦可劫掠阴津;而大青龙汤发汗太过所致"筋惕肉瞤"之证,除了有阳伤,也同时伴有阴伤,属阴阳两伤之证,与真武汤证相比,虽同有筋肉瞤动之象,实则机理不尽相同。此类“筋惕肉瞤”证,切不可以急于求成而用大辛大热之品,也不宜骤进大补之药进补,而应慢慢调理,以桂枝芍药加龙骨牡蛎汤、生脉饮、以及温病方剂加减复脉汤等,作为平和的阴阳双补之剂,更适合该病证的治疗。笔者所分享的两个病例就是这种情况,不过一个轻证,一个重证罢了。

经典名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该方的主要功用就是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作为阴阳虚损平补之剂运用于临床,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双补,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相合生脉饮气阴双补,而达阴平阳秘之功。笔者分享的第二例“宫颈癌晚期”化疗后出现的“筋惕肉瞤”重证,能够顺利收功,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之学,博大而精深,辩证审因,随因而治,病虽症同而机理未必相同,唯有明确病机,方能有的放矢,吾等后辈,当继勉之。

0 阅读:0

宋国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