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至死不愿见毛岸青,葬礼都不让参加,秘书:主席不敢见他

趣史汇 2025-01-07 15:49:32

2007年3月23日,毛主席唯一留下的儿子毛岸青在北京离世,消息突然传来时,很多人还会感到陌生,也不知道他此前做过什么事。

而这种陌生,也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伟人之子的低调,其实,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毛主席对他的保护。

在艰难的岁月中

1923年9月,毛主席遵照中央的决定从上海返回长沙做筹建工作,2个月后,毛岸青就出生了,这是毛主席与杨开慧的次子。

岸青才刚刚满月,毛主席就接到了紧急任务,奉命离开湖南返回上海,从这里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此次临别,还不知前路如何,他写下了一首《贺新郎·别友》赠与杨开慧。

从那之后,所有事情都忙碌了起来,夫妻俩分分合合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相聚。

在毛岸青的记忆中,父亲露面的频率很少,但很多对他成长中的教育的瞬间还令他感慨万千。

有一次,岸青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杯,但毛主席并没有责备他,而是拉着他讲述一只杯子的生产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工人们也要付出很多汗水,所以你们一定要爱惜。”

还有一次,毛岸青蹲在地上玩玻璃,旁人看到后赶紧制止:“岸青,别玩玻璃,要扎到手。”

一旁的毛主席却说:“随他去吧,没有关系,流血了他下次就记住了,就不玩了。”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毛主席是非常关心的,但他这种关心也绝对不是溺爱,而是要让孩子们在生活的小事中理解道理。

毛岸青4岁那年,毛主席便去领导秋收起义了;4年过后,杨开慧因被反动军阀逮捕而牺牲,毛岸英带着弟弟东躲西藏,在叔叔的帮助下才来到上海。

蒋介石对于共产党人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就是要“斩草除根”,年幼的兄弟们就这么流落街头,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因生病没法得到及时救治而离开了人世,而毛岸青也被特务巡捕毒打,两耳全部失聪,还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

兄弟俩相依为命,他们都知道母亲是因为父亲去闹革命才牺牲的,他们多希望父亲能出现解救他们。

无声的呼唤没能有回应,一直到1936年,已经在上海流浪5年的兄弟俩才被组织找到,被送到了苏联学习。

与父亲中断多年的联系终于恢复了,特别是到了苏联后,兄弟俩经常给父亲写信,表达思念之情的同时也在汇报着自己的学习情况。

另一边,得知还有两个儿子安好的毛主席心情激动万分,每次看到兄弟俩写信回来,都要认真查看并回信,还经常寄去哲学、文学类的书籍,希望他们兄弟俩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也要依旧保持着对祖国的了解。

也正是这段时期,毛岸英的军事能力便充分体现出来,他在二战中参加了苏联大反击的中尉军官,也受到了斯大林的当面嘉奖。

毛岸青也紧跟哥哥的步伐,积极投身前线挖战壕、运送伤员。

当兄弟俩把在苏联发生的事情告诉父亲后,毛主席也极为喜悦,感慨孩子们都长大了。

无数个瞬间,身为一名普通父亲的毛主席会在延安打开兄弟俩的照片,尤其是看着毛岸青,他就会非常心痛,后来还说:“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街头,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苏联那段总体安稳的日子对兄弟俩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更是发奋图强。

1946年1月,年龄稍大的毛岸英先行回国,还当面和父亲讲述了弟弟的情况,那阵子毛主席正好染上风寒,身体不太好,此次见到长子又详细得知次子的消息,毛主席的病都好了大半,马上拿起纸币给仍在苏联的毛岸青写了一封信。

信中,毛主席还代女儿李讷向这位哥哥表达了问候,并寄了两张剪纸过去。

大儿子在身边了,毛主席就更加关心远在异国他乡的次子,直到1947年毛岸青回国。

作为父亲,毛主席亏欠两个儿子很多,当两个儿子回到身边后,他仍然不愿让孩子们成为“温室花朵”。

黑龙江正值“克山病”流行,当地的匪患情况也极为猖獗,毛岸青却在回国后就投身至黑山县的土改试点工作中,他与农民组成互助组同吃同住,还用自己在苏联学习的乐器宣传政策,老百姓都觉得这是一个身体不好却充满斗志的革命青年,不知道他就是最高统帅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也听闻了那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带着他流浪、带着他学习的亲哥哥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

他也成为了毛主席的唯一一位留下的儿子。

后来那些年,毛岸青就一直在中宣部从事俄语翻译工作,还翻译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在事业上一帆风顺。

但在个人生活上,毛岸青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

毛主席还说:“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你的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还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都不开心生闷气那生活过得有什么意思?”

还没等到毛岸青找对象,他就先因为生病住院了,可父亲因为忙于国家大事无心照顾他,哥哥又与他永别,毛主席便让他换个环境治疗。

此次去了苏联,一直到1955年刘思齐前来探望并带回了给父亲的亲笔信,这才重新回国。

“凡人”般的后半生

其实,导致毛岸青病情加重的另一个原因很简单:继母。

有的时候机关在周末举行舞会,毛岸青闲来无事也会去参加,这明明是当年很平常的一个活动,毛岸青却遭到了继母的谩骂,几乎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毛主席听闻这件事后也很不高兴,他很能理解儿子:自己很忙,他的哥哥又走了,如今继母总是恶语相向,儿子的身体本就不好,他又能去找谁来诉苦呢?

毛岸青都已年近40,还没有找对象,这下连嫂子刘思齐都着急了。

一段陈年往事突然浮现:1927年张文秋与刘谦初成婚的第二天,毛主席还开玩笑地提道想让他们生一对千金,他自己有两个儿子,这样正好能成亲家。

张文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没想到多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刘思齐真的嫁给了毛岸英。

此次毛岸青回国,在刘思齐的牵线下,妹妹邵华便开始与毛岸青通信联系,毛主席听闻后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还去问了问毛岸青情况。

1960年,毛岸青的终身大事终于完成,当时国家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毛主席只送了一件旧大衣作为贺礼,待到后来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转好后,这位当父亲的才终于“舍得”拿出一块手表和一台收音机。

毛主席对这对新人的关心,其实更多是集中在儿媳邵华身上。

由于身体原因,毛岸青的精神不能受到刺激,夫妻俩生活在一起也难免不了争吵,结果邵华每次都把气憋在心里。

这些事不用说,毛主席都能猜得到,他还会专门抽出时间给邵华写信,传授她为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她要坚强:美好的爱情总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邵华读着读着也理解了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对毛岸青也更加体贴。

结婚10年后,毛岸青与邵华唯一一位儿子出生,还是毛主席为自己的孙子起名为“新宇”,毛家的后人也有了延续。

后来那些日子,毛主席没有让毛岸青回到身边,主要是有三层考虑。

其一,毛岸青的身体一直不好,受不了大刺激。

那些年他的重心都在养病上,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是邵华在拿主意;平日里毛岸青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埋头苦干,没有那种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豪情。

其二,特殊时期到来,毛岸青更该被保护起来。

从50年代开始,毛岸青就经常被继母所“针对”,他只好远离父亲;反过来看,这也是父亲对他的一种保护。

其三,毛主席到了晚年十分空虚,他也更怕睹人思人。

谢静宜曾亲口询问毛主席:“主席,岸青一直在外地调养,您怎么不去看他呢?”

面对岸青,毛主席的身份永远都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也略带悲凉地回答道:“我想看他,但是我看到他我就想到了岸英,想到了他们的妈妈,想起了牺牲的一家人,想起了那个时代。”

毛主席始终都是情感非常细腻的人,他是诗人,不仅有人之常情,很多情绪还更容易扩散。

毛主席总是流泪,但每次流泪都是闭着眼、闪开别人视线的,他不愿让人看到那种伤心情绪。

到了毛岸青晚年,他也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统一、支持改革开放,多次与妻子、儿子一同重走长征路,去了很多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

在邵华的帮助下,他们还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书籍,还策划过电视剧《风雨情》、《寻觅骄杨》与电影《杨开慧》。

2003年,毛岸青也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毛东东。

当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江主席还非常高兴地表示:“祝贺新宇当爸爸了!”

刚满1岁的小东东就去了韶山,向主席铜像敬献花篮时,他还非常懂事地整理了花篮的飘带。

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都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这也正如毛主席希望的那般,也是他当年保护下的结果。

2007年毛岸青在北京去世,还有人撰文:他作为伟人之后,不去风风光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而是默默走完了人生历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显现伟人之后的高风亮节。

其实,很多话毛主席早年间就在信中说明了:人家恭维你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

邵华说:“我们一起生活了40多年,失去他万分悲痛,平时只感到他的亲切,回过头来方觉他的伟大,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虽说毛岸青的名气不如哥哥,但他去世后大家突然发现:原来他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了这么多工作,却总是甘居幕后。

参考资料

1.独家揭秘“凡人毛岸青”的生活 凤凰网

2.揭秘毛岸英去世后毛泽东为何很少见毛岸青 人民网

0 阅读:84
趣史汇

趣史汇

仅是一闲云野鹤之士,隐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