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链接上一期。
类型 6:涉外立法(侧重于应对外国影响/压力)。除了减少外国行动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外,中国政策制定者最近还开始制定法律工具,旨在反制外国制裁、外国干涉和“长臂管辖”。自 2021 年以来,此类对外关系相关立法工作加速推进。在此方面,重要进展包括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对外关系法》以及修订了《反间谍法》。这些法律如何实施仍有待观察,但这三部法律在引用“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时均不清晰明确的引用。从理论上讲,这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广泛的自由裁量范围,可以对任何被视为不符合其利益的事件实施严厉打击,无论是出于反制还是主动出于地缘政治考量。这一进程仍在推进中,但目前为止中国以明确的国家安全理由颁布的新《出口管制法》对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最大。
尽管中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就存在军用和双重用途产品出口管制清单, 2010 年就已经对稀土元素实施了出口管制,但直到 2020 年 10 月,中国才正式确定了有关出口管制的法律框架。相较商务部之前的法规和清单,该部新法律扩大了管制产品的范围,从具有武器化潜力的高度敏感产品,扩大到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所必需的任何产品,包括关键材料、关键货物、关键技术和关键技术数据。2023 年,商务部首次采用修订后的法律,引入适用于中国所有镓和锗出口商的许可要求。镓和锗是生产半导体所需的两种矿物。 这一举动被视为是对美国加深对华半导体限制的回应。2023 年 10 月,就在美国发布旨在限制向中国出口人工智能所需芯片的新管制措施三天后,中国宣布对石墨进行出口限制。石墨是一种用于几乎所有电动汽车电池以及半导体和核反应堆的材料。

风险管理措施对欧洲企业的影响。上述风险管理措施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所有市场参与者,但也可以看到一些特定的给外国和欧洲企业带来的挑战。
第一,鉴于中国正致力于通过建立本地产业链供应链以强化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水平,在存在本地替代品的情况下,一些外国进口商品已被中国或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供应商所替代。例如,一些省份和城市在政府采购规则中设定本地化生产比例要求,制定激励措施,以推动供应链实现本地化。
第二,由于对敏感数据和生物技术的行业治理收紧,生产或使用相关技术和跨境经营的外国企业会受到中国相关当局更严格的监管和审查,这包括许可证管理和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例如针对政府客户)。信息通信技术硬件和软件提供商以及信息服务商会受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框架的约束。而对外国企业更广泛的跨行业影响存在于跨境数据传输,输出重要数据(包括某些研发数据和个人信息)需要付出更高的合规成本。
第三,在华外国企业更有可能面临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的监管困境。中国逐步构建起了全面的法律工具箱,用以反制其所认为的外国干涉和“长臂管辖”,这让中国能够制裁特定的外国公司或个人,并通过限制其在中国的投资或市场准入等方式干涉他们在中国的业务。
第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产业政策提供金融支持、网络、研发合作或其他外国公司无法平等获得的特权资源,这使得外国企业受到区别对待。此类措施可能在法律上正式确定,也可能已实际存在(由于企业文化、经营方式或仅仅是对外部环境缺乏了解而不知晓),这尤其适用于与“杀手锏”技术、技术“突破”或更广泛的自立自强努力相关的产业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风险管理方向的努力并未正式将外国企业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因此,只要外国公司能够填补中国国内供应链的关键空白,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的相关政策就不会对其区别对待。例如,对“卡脖子”技术和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外商投资被纳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正面清单,而外国企业在推动供应链和研发活动的本地化(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时也可以获得补贴、税收激励和土地使用特权等政策支持。
中国在经历三年严格的“新冠清零”限制后重新开放,在市场情绪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中国已表示,他们有意恢复商业信心。就这一点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政策是 2023 年 8 月 13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意见》”),其中包括 24 项旨在改善外国公司营商环境的要点。所有这些措施是否会全面实施,以及中国将如何平衡其发展需求和安全需求,仍有待观察。行业层面的风险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为了了解风险管理决策在中国经济部门的实施情况,我们对 37 个专门的”十四五”行业规划 (2021-2025) 进行了分析。鉴于中国对每个行业的风险管理力度(x 轴)和中国各自的发展目标,我们以矩阵形式将这些行业进行了分类。
矩阵布局也在动态变化,因此,一旦实现了国际产业竞争力,就可以提升全球领先的目标。行业矩阵中不同集群的主要特征:• 加强产业竞争力:在该类别中,中国几乎没有表现出风险管理方面的努力。无论其在“五年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目标如何,该类别内产业所采用的产业手段都以增强中国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为重点。
六项风险管理措施均未在各自的“五年规划”中明确。• 网络安全治理:尽管该类别中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目标,但在各自产业“五年规划”所采用的产业手段中,都已确定了网络安全治理这种常见的风险管理措施。这反映出网络安全法规在许多领域得到全面实施。• 培育本土新兴产业:对于该类别内的产业,中国目前还没有表现出领导全球的雄心,只是计划提高全球市场份额或促进国内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已经采取了广泛的风险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实现技术突破、锻造“杀手锏”技术以及加强行业治理方面。• 占据制高点:该类别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原因在于中国力求在这些领域实现全球商业领导地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行业的经济安全,并采取了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不足为奇。各自行业“五年规划”的产业手段中许多已确定六项风险管理措施,比如锻造“杀手锏”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和深化自立自强。

结论与展望。中国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反映出一种看法,即中国发展面临的威胁正在快速增加,必须通过政策行动加以管理。中国的做法与欧盟的做法类似,包括确保关键商品的供应链安全;加强国内产业能力建设;掌握关键技术;以及防范可能威胁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已推行此类举措的程度,在实现产业体系高度“可控”的目标下,技术自立自强和供应链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因此,相较于欧盟和美国,中国拥有最为全面的风险管理工具箱,尽管中国的工具箱更侧重于减轻自身的脆弱性,而不是像有人认为的"美国式"的遏制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中国正日益增强其反制能力。中国现在已经有了“反击”的法律框架,特别是在对关键稀土金属和矿物施加潜在限制方面。
中国在未来是否会为加强自身安全或技术领先地位采取更多先发制人的措施,还是个未知数。在这方面的关键问题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是否会继续演变,以及将会朝着何种方向演变。中国对“国家安全”的定义以及相应的中国政策工具箱范围是会缩小还是这些情况会会扩大。过去的趋势以及中国政策制定者认为自身所处地缘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包括七国集团内部围绕全球地缘经济举措进行深化协调,都表明扩大的可能性更高。请继续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