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长息肉?医生:容易长息肉的人,背后或有4个原因

郭嘉聊健康 2024-12-21 19:40:49

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意外”,比如说长息肉。

很多普通人对息肉这东西并没有太明确的认知,不知道它究竟是好是坏,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一些上了年纪的成年人去医院做了人生中第一次肠胃镜以后,总是会被检查出在胃部、肠道部位长有息肉。

所以有不少人赞成这样的观点:到了年纪总会有息肉,如果尺寸很小不必过于紧张在意。

这种观点正确吗?医生群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人不会无缘无故的长息肉。

假设你是息肉高危人群,还真得好好留意一下,背后或许会有这4个原因。

一、息肉的本质

当听到息肉这个词时,想必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东西?”

息肉看似陌生,实际上却是我们身体中的“常客”。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息肉就是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小肿块。

如果要描述的再直白一些,你可以理解成我们皮肤表面偶尔会长出来的小肉疙瘩。

也就是说,它并非什么外来的敌人,而是我们人体内部细胞制造出来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息肉可以算是人体健康管理的灰色地带,有些息肉可以与我们长期共存数十年,但有时也可能会成为危险的祸端。

既然如此,息肉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息肉的形成,主要与细胞组织的异常增生有关。

当人体的某部位长期受到刺激或发生炎症反应时,细胞便有可能因为修复需求而分裂增生。

正常情况下,这种修复机制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的。

可如果出现了意外状况,例如基因突变、炎症反应乃至环境因素等等,这种分裂增生就有可能失去控制,从而形成息肉。

是不是觉得和肿瘤的形成机制很相似?但息肉并不等同于癌。

据医学界多年的统计与临床案例表明,相当一部分息肉对人体无害,例如很多人都可能查出来的鼻息肉、声带息肉。

但也有包括大肠息肉在内的消化道息肉,长年累月下来可能会演变成恶性肿瘤。

最后一个问题,息肉通常都会在哪出现?

事实上,息肉这个东西的“活动范围”广阔的让人心惊,它并非身体某一部位的固定专属物,甚至可以说它的“工作场所”遍布全身。

首先是息肉最喜欢出现的地方,从人体的食管再到胃部、大肠乃至整个消化道,尤其是大肠息肉需要重视。

食管、胃部息肉大部分以良性为主,但许多结直肠癌的发生,却都是从大肠息肉开始。

再然后是呼吸道,主要以鼻腔息肉、声带息肉为主。

如果你患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内便有可能出现鼻腔息肉,虽然不会癌变,但可能会导致呼吸不畅、嗅觉下降等后果,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至于声带息肉则多发生在用嗓过度的人群当中,例如歌手、教师、主持人等等。

出现声带息肉的典型表现就是声音嘶哑甚至失声,但多半都是良性病变,只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便可以恢复正常。

息肉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在你的胆囊、肝脏、膀胱等部位。

虽说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但如果体积较大还是需要定期随访甚至手术切除,以避免未来造成严重后果。

认清息肉的本质后,更值得关注的问题随之浮现,究竟是哪些原因会导致人体长息肉的几率增高?

二、或使息肉出现的4个原因

1、饮食乱来

饮食乱来,或许会增加你身体内部长息肉的风险。

没错,息肉这个“小肉芽”,对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是敏感的很。

如果你平日里喜好高脂肪、低纤维、重口味的饮食组合,息肉它可就太高兴了。

就拿以红肉为原料的烧烤、火锅、油炸食品为例,这些肉类大多富含饱和脂肪和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这些成分在被人体摄入以后不仅会增加消化道负担,同时还会在高温烹制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

具体来说,就是人体在消化红肉时会分泌出更多的胆汁用于脂肪代谢。

而这些胆汁代谢的产物如果在肠道内长时间停留,就有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促使细胞反复增生修复,息肉便随之诞生。

膳食纤维,肠道内的天然清道夫,专门负责清扫肠道内的废物与垃圾。

如果你的日常饮食菜单中,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太少,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肠道内的垃圾和废物就更容易堆积。

时间久了,这些垃圾便会释放毒素刺激肠壁,给息肉的形成提供温床。

换句话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高膳食纤维饮食,就可以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和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2、基因遗传

基因遗传几乎称得上是“逃不开的宿命”,如果你的家族里有消化道肿瘤或息肉的病史,那你可得格外留意了。

某些遗传基因,可能会导致你的肠道细胞天生容易不受控制的增长,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据医学界的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突变在一些家族性肠道疾病中尤其常见。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曾患有大肠息肉甚至结直肠癌,那么你的风险将高出他人数倍。

更典型的案例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种罕见但却极具危险性的遗传病。

大多数患者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该基因,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肠道内便有可能出现大量息肉。

如果不尽早进行治疗与控制,等到年龄约40岁左右,将会有几乎100%的概率发展成癌变。

因此,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通常都需要通过提前切除大肠的手段来预防癌症。

遗传因素虽说难以控制,但这是否意味着生来带有这类基因,就无法摆脱长有息肉甚至恶化成癌症的宿命?

事实上,这种基因更像是一颗种子,需要特定的环境来生根发芽。

换句话说,哪怕你携带容易长息肉的基因,但如果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合理,你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相对应,如果你携带高风险基因,同时还高脂饮食,就会加速息肉的生成与发展。

3、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导致息肉出现的隐形推手。

身体内常常被人忽视的慢性疾病,特别是那些以炎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往往是息肉形成的关键推手。

就拿比较容易出现息肉的胃部为例。胃息肉的出现,往往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脱不了干系。

当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或损伤时,炎症反应会促使细胞不断修复增生。

然而当细胞出现突变异常,修复机制就容易出错,逐渐发展为异常的组织增生,息肉也就自此形成。

尤其是幽门螺杆菌这种可以释放毒素的微生物,长期慢性、隐匿的破坏,更是让出现胃息肉的风险大大提升。

常见的消化系统炎症疾病,除了胃炎以外同时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这可以被称之为肠息肉的得力帮手。

这种疾病会导致肠壁粘膜长期处于受损、修复的交替状态,正常的黏膜细胞逐渐不堪重负,从而形成息肉。

研究表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患结直肠肠息肉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

尤其是那些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息肉癌变的概率也在随之提高,需要经常做检查并尽早将其切除。

4、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熬夜、久坐、压力过大都不是好现象。

上述内容提到,人到了一定年纪,在做肠胃镜检查时,总是不可避免的发现几个息肉,为什么现代人长息肉的几率大幅提高?

原因就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长息肉的可能性。就以长期熬夜为例。

这一做法的危害人尽皆知,例如打乱身体的免疫节奏,引起胃肠道、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内分泌失调等等。

可明知有这么多危害,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年轻人却还是改不了熬夜的坏习惯,久而久之就增大了身体内长息肉的风险。

再来看长期久坐,这是办公室白领不可避免的工作方式。

有些人在工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可能两三个小时才会起身上个厕所活动一下。

殊不知,长期久坐会导致人体内部的肠道蠕动速度变慢,废物没办法及时排出,毒素在肠道内反复刺激肠壁,息肉也就随之出现。

最后就是虚无缥缈的压力,很多人不理解压力过大为什么会影响我们的精神风貌和身体状态。

就是因为精神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分泌失调,从而改变胃酸分泌、肠道群菌结构,间接影响到息肉的发生。

结语

由此可见,息肉更像是咱们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应出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习惯和健康管理水平。

正确认识息肉,既不必过于恐慌,但也不应掉以轻心,通过合理的工具与手段控制管理息肉,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息肉是癌前征兆吗?该不该切?看完你就知道了 2021.05.26 澎湃新闻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治规范及进展 2022 中华内科杂志

0 阅读:0

郭嘉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