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初啼桂陵之战,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都取得了哪些战果?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9-23 14:58:47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秦国颁布《垦草令》,拉开变法序幕。一年后,秦国在西山(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熊耳山以西的地方)击败了韩国。而后楚宣王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商鞅升任左庶长,开始了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次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盟。至于说这次会盟具体谈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不过这对于秦国而言,算是正式结束了中原诸侯长期拒绝与秦会盟的尴尬局面,在外交地位上有所提高。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天下局势风云突变。赵国入侵,甚至击穿了魏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这就不难看出赵国想要吞并卫国的野心。

然而卫国在当时是魏国的附庸,所以赵国的举动自然招致了魏国的不满。于是在当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10万,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秦孝公趁魏国主力不在河西之际,派大军出兵攻魏。在元里一战中大获全胜,斩首魏军7,000余,并且还占领了黄河西岸的重要渡口少梁。占领了这里,意味着秦军随时都可以渡过黄河,攻击河东地区。这是秦国自变法后,第一次对魏国的军事胜利。

河西魏国守军的战败,并没有改变魏惠王的战略方向,魏赵之间的大战仍在继续。转过年,公元前353年,赵国实在是扛不住了,于是赵肃侯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此刻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这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他并没有马上派兵去救援赵国,而是采纳了大臣邹忌的建议,派一支军队佯攻魏国襄陵,制造出援助赵国的假象。

实际上,齐国的行为就是"坐山观虎斗",让赵魏两国继续死磕,互相消耗国力,待到他们都无力再战之时再行出击。

就这样又过去好几个月,邯郸已到万分危急之时,齐威王才肯出兵。他命大将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驰援赵国。

孙膑,姓孙氏。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说法,他和此刻魏军统帅庞涓曾经一起学习过兵法。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相传他们共同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但是史料中并没有提及。

比如《史记》中,只记载他们是同学关系,并未说明老师是谁。那么鬼谷子是他们的老师,这种说法又来自于哪里呢?

答案是《东周列国志》和《孙庞斗智演义》等历史小说。或许是由于人们美好的期许,才把他们列入了鬼谷子的弟子。

甚至还有鬼谷子四大弟子一说,除了孙膑和庞涓,还有张仪和苏秦。那么张仪和苏秦是不是鬼谷子的弟子呢?我们后面有时间可以聊聊。

说回正题。庞涓学成之后来到魏国,担任魏国的将军。但他自觉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于是把孙膑请到了魏国加以监视,甚至是捏造罪名陷害他,对他处以刖刑和黥刑,就是砍掉了他的膝盖和在他脸上刺字。

待到后来,恰逢齐使来到魏国救出了孙膑,把他带到了齐国。在这里,孙膑先后得到了田忌与齐威王的赏识。

所以这次出兵援赵,孙膑被任命为军师,但他以自身残疾的原因拒绝了。实际上,孙膑是想营造一个信息差。由于庞涓是十分了解孙膑才能的,如果让他一旦得知齐军军师是孙膑,那么他的行事一定会加倍小心,战争的难度就会加大。

这和当初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暗地里担任秦军主帅的道理类似。齐威王这才以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并且秘密坐在带有帷帐的车中,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

起初,田忌的计划是直扑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以解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样做并不符合齐国的利益。他提出更为可行的方法。

《孙子兵法》记载,他让齐军先扬言攻平陆,因为平陆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兵力很强,是魏国的军事重镇,很难被攻克。

而且它的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作为夹在中间的狭长地带,行军时很容易被截断粮道。但是如果攻击这里,就能迷惑魏军,给庞涓造成一种齐军统帅指挥无能的错觉。

不久之后,齐军就在这里先败了一场。随后齐军再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这时的魏军已经攻下邯郸,庞涓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这里,带领大部分主力回援大梁。

就在他回援的路上,齐军又不停地派出小股部队,不停地阻击他,而且这些部队故意示弱,接着诱使庞涓轻敌。这一套的组合下来,庞涓果然中计了。

一是因为他着急,再一个是真的轻敌了。于是他命令军队扔掉所有辎重,急行军杀回魏国,准备全歼齐国军队。哪曾想到,到达桂陵时遭遇齐军伏击,主帅庞涓被齐军所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围魏救赵"。

也是在这场大战进行期间,楚宣王派大将景舍以救援赵国的名义,进攻魏国南部地区。秦国也不甘寂寞,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

此时的魏惠王既要攻赵,又要对付齐、楚、秦的进攻,四面受敌,纵有三头六臂,亦难分身乏术。

不过不得不说魏国的强大,桂陵战败之后,魏惠王迅速重整旗鼓,联合韩国在襄陵城下大败齐军。本来齐国的目标就是为了削弱魏国,此时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就没必要再打下去。

于是他们托楚国大将景舍来说和,与魏国和谈。魏国呢也连年大战,国力损耗严重,急需修养,因此也就同意了。齐国也把庞涓放了回去。

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魏国固阳。鉴于这样的局面,魏国不得不与赵国和谈,赵国割让氏等大片土地,换取魏国撤出邯郸。和谈之后,魏国集中兵力向西反攻,重新夺回了旧都安邑,并包围了固阳。

《战国策》中的说法,当时秦孝公是大为恐慌。魏国虽在桂陵战败,但是元气尚在。为了避开魏军的锋芒,秦孝公被迫在同地与魏惠王讲和,将此前攻占的魏地归还给了魏国,其中包括河西部分土地,以缓和与魏国紧张的关系。

秦孝公为何让出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

这也是实在没办法。而且即便秦国不给,魏国也会自己夺取。变法尚未取得完全成功,若被魏军牵制,国内变法将被迫终止,多年成果毁于一旦。

并且秦国也在为了第二次变法再做准备,不能被魏军拖住。所以秦孝公只好与魏国讲和,以保证国内变法顺利进行。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正式开启了改革更彻底的第二次变法。

那么第二次变法后的秦国,又取得了哪些战果?魏国还会如此强大吗?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43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