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会作:我认为未来中国老百姓将面临新的三座大山,如今一语中的

文史达观 2025-01-21 20:13:55

1981年1月25日,经公审后,邱会作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此时,他实际上已被关押了十年之久。

那一年,邱会作已近古稀,加之身体原因,组织上特别考虑后,批准其“保外就医”。

当时被安置在妻子胡敏的家乡,西安。

当邱会作知道了这一决议后,一时竟然犯了愁。他清楚的知道,保外就医虽然能获得一定的自由,比监狱里要好很多。

但对于他一个南方人来说,要去北方生活,还有着一定困难。毕竟他年龄已经很大,又年老体弱,怕冷是第一大敌。

于是,他在思忖了一番后,向监狱负责人提出了四点要求:

1、安排个有暖气的房子。

2、得吃饱穿暖。

3、每天能洗个热水澡。

4、住的地方最好离医院近点。

当时监狱负责人一一记下,并表示会尽量满足邱会作的要求,然而等他到了西安,眼前的一切让他心凉了半截。

从“小红军”到“邱政委”

邱会作,兴国县人,出生于1913年。

1928年,15岁的他目睹红军第7纵队在家乡江西兴国县开展革命活动,便与大哥邱会佳一同报名参军。

当时因年龄小、身体单薄,他被拒之门外,而他的哥哥邱会佳顺利入伍。

当时有着一腔报国之心的邱会作并不甘心,他一路跟随部队,最终被连长破格吸收,分配到宣传队。

他凭借读书时积累的知识,很快掌握了写标语、出墙报、编快板等宣传技能,还展现出对数字的超强记忆天赋。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宣传队长,因出色的表现,还受到了部队和乡亲们的赞扬。

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进入红军学校学习财务和会计知识,半年后,他进入红军总供给部担任统计员,一年后升任政治指导员。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邱会佳在广昌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邱会作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入工作。

红军长征时,他负责军械装备和军备物资的战略转移,仅用两个月就圆满完成任务,得到周公的高度评价,周公还在他的工作记录本上写下“诚实、勤奋”四个字。

另外,邱会作在红军长征途中贡献突出。

他教会战士们打草鞋,解决了战士行军赤脚的问题;还用野菜野果和麦面渣子制作粉渣子,帮助红军渡过草地难关。

长征胜利后,邱会作升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受到毛主席、周公、朱老总的赏识,被亲切地称为“红小鬼”。

与此同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邱会作不仅后勤工作出色,战场上也表现出色。

1945年东北解放战争中,他准确判断敌人撤退并指挥反击,取得胜利。

辽沈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稳定混乱局面,赢得战士们赞誉。新中国成立后,邱会作被授予中将军衔。

从“保外就医”到“精准预言”

和平时期,邱会作长期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工作兢兢业业。

他带领战士开荒种地、养殖牲畜、办家属厂,兴建农场。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不仅保证军粮充足,还上缴国库20亿元,为国家运行做出重大贡献。

在任期间,邱会作坚持做到工作认真负责,事必躬亲,案无留牍,多次被周公点名表扬。

只是遗憾的是,因邱会作与林总的关系交好,“九一三”事件后,邱会作为林总销毁了大量书信证据,给自身惹来了麻烦。

为此,他被迫离开了工作单位,来到顺义县进行自我反省。

在顺义县,邱会作共生活了5年零3个月,后来被转移到秦城监狱,当时虽然失去了自由,但生活依然很舒适。

关于这一点,后来邱会作在回忆录中写道:

“那一时期的伙食,比总后机关和西山家中还吃得好,除了喝酒,周公都答应了。”

到了1981年,邱会作受审时,他彻底觉醒,因认错态度较好,邱会作最终被判了16年。

后来因身体原因,组织上考虑到其难处,特意以保外就医的名义将其安置在西安。

当时为了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邱会作特意向组织提出了4条申请,他原本以为到了西安后生活条件会更好,谁知并非如此。

当他被送到西安的那个安置小区时,才发现那里的情况与他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那个小区刚刚新建不久,一些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当时房子的条件极差,让其大失所望。

一进房门,他就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房内没有暖气,卫生间连热水器都没安装,更无法洗热水澡。

他原本对生活有所期待,但现实让他感到失落无助,甚至后悔离开监狱。

当工作人员前来询问时,他无奈地说:“还是把我送回监狱吧。”直到工作人员解释小区还在完善中时,邱会作才稍感安慰。

当时邱会作每月只有100元生活补助,生活十分拮据。

他雇了一个朴实的农村保姆,照顾起居饮食。保姆常自掏腰包为他买吃的,但邱会作知道她家里也有负担,心里十分愧疚。

两人每天精打细算,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两年后,邱会作的妻子胡敏恢复退休干部待遇,每月能领到100元补贴,还有30斤粮食和半斤油的额外补助,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胡敏是医生出身,后来看到小区居民看病不便,便在附近租了门面房,开了“胡敏诊所”。

诊所开张后,凭借她的医术,吸引了众多患者,生意兴隆,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1992年,经过组织批准,邱会作夫妇住进了西安干部离休所,那里,环境清幽雅静,邱会作非常满意。

邱会作的“晚年生活”

在西安的十年生活中,邱会作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是临窗阅读各类报纸,并认真做阅读笔记。

他的兴趣极为广泛,从历史典故到生物学知识,再到纳米技术,他都涉猎颇深。

他不仅喜欢阅读,还善于思考,尤其热衷于分析时事。他曾敏锐地指出,未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将面临新的“三座大山”:

房子、医疗和子女上学。这一观点极具前瞻性,如今看来,无不佩服他30多年前的预判。

邱会作还酷爱书法,尤其喜欢书写毛主席的《长征》诗词,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他对那段革命岁月的缅怀与敬意。

随着年岁的增长,邱会作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然而,他始终担心自己曾犯过错误,无颜面对家乡父老。

直到21世纪初,他得知家乡正在修建将军广场,自己的雕像也在其中。

得知这一消息,邱会作激动不已,立即写信给兴国县人民政府,询问是否能回乡走一走、看一看。

不久,兴国县政府回信表示,党和国家始终铭记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功绩,家乡人民也热烈欢迎他的归来,并承诺会满足他的生活需求。

收到回信的邱会作老泪纵横。

自15岁离家闹革命以来,他仅在解放后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期间,因工作短暂回过一次家乡,此后便是漫长的岁月,他再也没能踏上故土。

这一次,他终于可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只想静静地再看一眼家乡的山水,再听一听熟悉的乡音,即便离世,也能心安。

然而,就在邱会作满怀期待地筹备回乡时,他却因一次意外摔伤住进了医院,随后又被转往北京治疗。

2002年8月3日,88岁的邱会作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

六年后,邱会作的儿女们,将父亲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迁回到兴国县老家,埋葬在故乡村庄对面的一处山岗上,实现了邱会作魂归故里的夙愿。

读者们,关于“邱会作的预言”,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8
文史达观

文史达观

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