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是个聪明人。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却极富谋略。
他的一生如同一部错综复杂的棋局,巧妙地周旋于日、俄、清政府及北洋政府之间,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手腕与战略眼光。
尽管历史记载中,张作霖曾对革命力量施以铁腕,阻碍了北伐的步伐。
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始终坚守底线,将维护国家统一视为至高无上的使命。
他的复杂性格,让人难以简单地以“军阀”或“刽子手”的标签一言以蔽之,更非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的汉奸所能比拟。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出生于辽宁海城的一个贫寒之家。1887年入私塾,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辍学了。
此后,他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还投身绿林当过土匪,那些沧桑的岁月都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张作霖周旋于日俄之间1900年庚子国难爆发,东北局势混乱。
张作霖趁机组织“保险队”,在日俄之间周旋,并秉承“谁给好处就帮谁”的实用主义原则,逐渐发展壮大。
此后,他凭借机敏和果断,赢得了日俄双方的暂时支持,势力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东北地区的“东北王”。
因张作霖在东北民众中拥有深厚的影响力,日本曾试图将其扶植为对华的工具和傀儡,对他多方面给予援助和支持。
然而,随着张作霖势力的日益壮大,他逐渐摆脱了日本的束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日本在东北扩张野心的绊脚石。
面对张作霖的强硬态度,日本人倍感挫败,最终萌生了刺杀他的念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张作霖不死,日本就难以完全掌控东北的局势,更无法顺利发动那场震惊中外的“9.18事变”。
1927年,北伐战争进入到僵持阶段,在那一动荡不安的历史节点上,张作霖在北京自立门户,并出任北洋政府大元帅。
同年,日本政坛也发生了重大变动,田中义一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强硬的外交手腕,登上了首相的宝座。
上台后,他对于中国的策略颇具深意,主张先扶持起一股“亲日势力”,以此为跳板,让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那片土地上稳稳扎根。
而要实现那一宏图大志,张作霖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于是,日本方面迅速派出公使,带着一系列条件,如“满蒙悬案”等,试图与张作霖达成某种合作。
然而,张作霖并非等闲之辈。
他早已洞悉了日本的勃勃野心,更明白自己在那场政治博弈中,不过是一枚被日本人摆弄的棋子,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如同弃子一般,难逃悲惨命运。
因此,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张作霖开始施展起他那炉火纯青的太极功夫,推诿、搪塞、周旋,将日本人的企图一一化解于无形之中。
然而,他那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却也让对方十分不满,后来关系日渐紧张,最终走到了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地步。
1927年底,北伐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老蒋为首的革命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取得了节节胜利。
而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队,则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纷纷凋零,全面溃败已成定局。
面对那一严峻局势,张作霖不得不做出抉择。
1928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出关通电》的声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决绝,为自己找了一个体面的台阶,准备主动撤离北京,返回东北老家。
然而,这一决定却让日本人如坐针毡。
他们深知,一旦张作霖回到东北,凭借其在当地的深厚根基和威望,必将对日本的利益构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日本人策划“皇姑屯事件”于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日本人决定在张作霖返回东北的途中,将其炸死。
其实,时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的村冈长太郎,也曾考虑过在北京直接派刺客暗杀张作霖。
但是,他在仔细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最终放弃了那一冒险的计划。
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这些微妙的抉择之间,悄然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日军倾向于在巨流河(今沈阳新民市境内)铁桥上预埋炸药。
后来发现那个地点正在奉军管辖警戒的范围内,日本人没有机会预设炸药。
后经多轮讨论,最终一致决议将安置炸药的地点,选在了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处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桥。
三洞桥,刚好处于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之间,是张作霖回东北的必经之路。
更为关键的是,那片区域正是日军的势力范围,为他们实施计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张作霖作为一代枭雄,其在回东北之前也是有预感的。
他深知,与日本人为敌,日本人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地对他进行阻挠和加害。
不久后,张作霖收到了奉天宪兵总管齐恩铭的一封密电。
电文中,齐恩铭说道,日本人最近突然宣布了要对南满铁路周边的老道口、三洞桥、皇姑屯等地实施戒严,任何中国军民均不得进入。
齐恩铭敏锐地察觉到,日本人此举背后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急切地提醒张作霖提高警惕,做好应对准备。
然而,对于齐恩铭的警示,张作霖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皇姑屯距离奉天只有2000米,奉天是他的地盘,日本人再嚣张也不敢在他的家门口公然挑衅。
为了确保张作霖安全的万无一失,奉天省高层刘尚清表现得更为谨慎和周到。
他深知,面对狡猾多变的日本人,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因此,他果断地向铁路沿线的各个站点发送了密电,要求他们预留兵力,加强巡视,确保张作霖的行程万无一失。
此前对于齐恩铭的警示,虽然张作霖没有重视,但身边人还是一致劝告他小心为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为此,在具体出发的时间上,张作霖特意做了“隐蔽”。
他先是宣布,将在1928年6月1日启程返回奉天,后来又对外改为6月2日。
可是,在6月2日那趟回奉天的列车上,张作霖并没有上车,车上坐着的是他的五姨太寿夫人。
直到6月3日凌晨1时10分,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之时,他才与随行人员悄然现身前门东站,悄无声息地登上了那列直抵奉天的列车。
但令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1928年6月4日清晨5时23分,张作霖的列车刚刚行使到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的交汇处——三洞桥时,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难。
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桥面瞬间崩塌,专车如同被巨锤击中,瞬间解体,只剩下孤零零的车架。
其中,九至十二节车厢受损尤为惨重,而张作霖,正是坐在第十节车厢内。
当时张作霖与其拜把子兄弟吴俊升,因抢救无效当场身亡。
随行的北洋政府高层潘复、靳云鹏、于国翰、刘哲等一大批高级官员,和日本的两位顾问町野武马和仪峨诚也,都侥幸活了下来。
那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事后,人们纷纷猜测,张作霖在出行时间上已经做得如此隐秘,为何最后还是遭遇了不测?
那场灾难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与秘密。
原来,那一连串阴谋与诡计的背后,正是日本著名的女间谍,川岛芳子。
当时当日本高层将刺杀张作霖的计划提上日程后,川岛芳子便接下了那一至关重要的任务:
打探张作霖的具体行程和日程。
起初,川岛芳子将目标锁定在张学良身上,企图通过他获取张作霖的行程信息。
然而,彼时的张学良正忙于安排张作霖回东北的筹备事宜,根本无暇顾及那位不速之客。
面对那样的困境,川岛芳子并未气馁,而是巧妙地转变策略,将目标转向了张学良手下的一位郑姓副官。
那位郑副官,或许在平日里只是张学良麾下的一名普通将领,但在川岛芳子的眼中,他却成为了打开秘密之门的钥匙。
川岛芳子深知,男人往往难以抵挡女人的诱惑,于是她施展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以色诱人。
在她的温柔攻势下,郑副官很快便沦陷了,心甘情愿地为她提供了张作霖回程的具体日程。
对于刺杀张作霖,当时日本人还做了双保险。
在爆炸现场,日本人还安排了一支敢死队,那些敢死队员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暗处,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变数。
也就是说,一旦张作霖在爆炸中幸存下来,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将其毙杀于无形之中。
读者们,关于“历史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