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吞并锡金是20世纪南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
印度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一意孤行的对锡金步步蚕食,最终达到了彻底控制的目的,将其列为它的第22个邦。
这背后,一方面彰显着印度称霸南亚的野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度向来不讲武德,野蛮跋扈。
不过令其失算的是,其吞并锡金看似占了便宜,细究起来其做法并非那么明智。
锡金简史锡金古称“哲孟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意为“稻米之谷”,土地肥沃。
其历史起源于莲花生大士实现地区统一,最早的居民是雷布查人,属藏民分支。
后来,南嘉王朝出现,锡金开始有明确记载。
公元1642年,根据莲花生大士的预言,锡金迎来了第一位却嘉彭措南嘉,他并非雷布查人,而是菩提亚人,由此开启了锡金王国的统治。
锡金面积约7000多平方公里,与我国上海大小差不多,国祚却长达333年,历经12位君主。
其长治久安的关键在于背后有西藏的支持,这也能够得见锡金与我国历史的渊源。
锡金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交界处,正因如此常遭到周边国家的觊觎。
1700年,不丹入侵锡金并占领8年,最后锡金国王查多南嘉在西藏帮助下复国。
18世纪末,尼泊尔崛起,多次入侵锡金,第四至第五代国王时期战乱不断,第六代国王旦增南嘉逃至西藏,后在清军帮助下赶走尼泊尔军队,其子楚布南嘉回国继位。
进入19世纪后,西方殖民统治席卷全球,东方一众大小国家都未能独善其身。
锡金亦是如此。
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使者赴中国采购茶苗并学习制茶方法,目的是为了在中国以外的土地上找到适宜种茶的田地。
很快精明的英国商人就找到了目标,那就是位于锡金境内的大吉岭。
大吉岭源自藏语,汉语意为“金刚之洲”,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2134米处,气候温和素来是避暑胜地,同样也是种植茶叶的天选之地。
1841年,英国人从中国买来的茶苗首次在大吉岭种植成功,享誉海内外的“大吉岭红茶”就此诞生。
再往后,英国人为了控制和占领印度,于是趁着在锡金的便利,将锡金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
再往后,英国人拿下了大吉岭和兰吉德河,逼迫锡金签订了相关条约,最终将其占领。
印度“蚕食”锡金一直到了二战后,1947年英国结束了对印度的控制,印度获得了独立,锡金也恢复了当初的自治王国的地位。
谁知道,英国人走后,印度又盯上了锡金,且印度人的贪婪与野蛮,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印度为了连接印度本土和东北地区的狭窄走廊,即“西里古里走廊”,开始千方百计的蚕食锡金。
1950年,印度迈出了控制锡金的第一步。
同年,印锡两国签署了《印度-锡金和平条约》。那份条约表面上是为了保护锡金,但实际上是在抢夺对锡金的部分控制权。
当时锡金国王塔希·纳姆吉亚尔虽然意识到可能带来的风险,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他别无选择。
此后,印度逐步加强对锡金的控制。
1965年,印度军队进驻锡金,接管国防和外交,锡金主权名存实亡。
1973年,双方签署新协议,锡金几乎完全被印度掌控。
与此同时,锡金内部矛盾加剧,王室与高层冲突不断。人民党要求民主权利,王室试图维持统治。
1974年,锡金爆发了大规模的运动,要求民主和改善生活条件,使得锡金内部动荡不安。
1975年4月,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加入印度,这一消息震惊了国王和独立派民众。
5月16日,印度总统签署了相关法案,正式将锡金纳入版图,自此锡金成为了印度第22个邦,锡金王国从此消失。
当时,那一事件并未在国际上引起太大的反响。
大多数国家,包括联合国,都表现的十分冷淡,核心原因在于,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小国被大国吞并似乎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印度“吞并”锡金的后果印度吞并锡金后,为了达到彻底的控制,开始通过一系列措施对锡金进行“改造”:
1、鼓励尼泊尔和印度移民涌入锡金,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2、修建连接印度的公路网等基础设施,限制锡金与其他国家的交通联系。
3、经济上,印度虽声称扶持锡金发展,但效果有限,锡金经济仍落后于印度其他地区。
4、随着时间推移,锡金作为独立王国的记忆逐渐淡去,新一代锡金人习惯了印度公民身份。
5、锡金原住民比例不断下降,面临就业和文化保护等挑战,传统语言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然而,印度的这一做法看似明智,其实背后也潜藏着“风险”,甚至有学者评论说“愚蠢至极”:
西里古里走廊,原本是印度本土与东北七邦的唯一陆路通道,战略价值十分重要。
然而,印度吞并锡金后,却将这条走廊的北面和东面拱手让给了中国等北方大国。
一旦南亚局势紧张,印度东北各邦将因走廊被切断而成为孤悬海外的飞地。
当年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擅长经营“缓冲国”,在大国间巧妙平衡。
美国在二战后也深谙此道,通过“印太战略”等手段,巧妙地在亚太地区布局。
然而,印度虽自诩南亚霸主,却在大国博弈中显得短视和鲁莽。它不懂得缓冲国的意义,一味蛮干,最终得不偿失。
吞并锡金后,印度不仅未能真正掌控西里古里走廊,反而让其战略纵深暴露在潜在对手面前。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印度的这一举动暴露了其战略思维的肤浅和狭隘。
它忽视了缓冲国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吞并锡金来巩固自身在南亚的地位,却反而削弱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如今,印度在西里古里走廊问题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东北六邦的民族矛盾和分化势力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
读者们,关于“印度吞并锡金的做法”,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0.6.22.《正面临外交孤立状态 印度为何总与邻国“处不好”》
用户17xxx61
小便才是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