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将”军衔这个诱惑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毫不犹豫的接下还是拒绝呢?对此,徐立清将军的做法是拒绝。
彭德怀不同意徐立清让出级别的请求徐立清有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长处,他非常善于联系干部,更加了解熟悉干部一直以来,他都不断的强调:考核干部是干部工作的基本建设,只有把考核干部工作做好,才能够正确地使用干部。徐立清是这么说,也是身体力行做的。
徐立清的家门一直是敞开的,这意味着,只要是找上门的同志,不管对方的职务是高还是低,和他熟悉或者是不想熟悉,更不管是节假日还是白天晚上,他都会热情的接待对方。
一次,有一位同志去徐立清的家里,因为徐立清不在家, 门卫自作主张没有将对方放进去,后来,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徐立清的耳朵里,他便专门派了秘书去看望这位同志,并向对方表达了歉意。
在待人接物这一方面,徐立清一向是没有架子的,在为人方面他更是以谦逊著称,所以,广大的干部群众都很喜欢和他交心,久而久之,徐立清就掌握了全军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之后,在向罗荣桓汇报工作的时候,他都不需要翻阅自己的小本子,光是靠着自己的记忆就能够说出领导干部和全军干部的基本情况。
正是徐立清的这一能力,导致研究干部任职以及配备领导班子时,他都能够准确的提出意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人善任,领导班子之间的搭配也极为和谐。
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工作能力,徐立清完全可以越升越高,但是,在对待职务这方面,他是没有多少追求的。
早在1955年授衔之前,徐立清就曾主动让过,要求将自己的正兵团职降为副兵团职。
得知徐立清的这一决定后,罗荣桓还在会议上多次对他予以表扬,他的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值得广大的同志进行学习。
不过,徐立清的这一请求没有得到上级的同意,当时彭德怀专门找到他,不同意他的请求,所以,在定级的审批报告上面,彭德怀还是写上之前的职位安排。
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1955年,在评定授衔的时候,徐立清又上演了让衔的一幕。
当授衔的初步方案送到毛主席跟前时,毛主席直接表示自己这个大元帅不要了,自己穿上那身制服不但不会舒服,而且去群众当中讲话也会不方便,所以还是不评衔比较好。后来他又问了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人,大家都一致表示不要评了。
毛主席这些中央领导不要军衔的事情传到徐立清这里时,负责授衔工作的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他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在这次的评衔过程中,又是什么样的姿态呢?
考虑了半天,徐立清找到成都军区副司令黄新廷,告诉对方,按照条件,他应该是授予上将军衔的,但是,如今他就不要这个上将,只要一个中将怎么样?
对于徐立清的这个决定,黄新廷举双手双脚同意,一直以来徐立清都以不争名利而出名,这也确实是他能够干出来的事。
之后,徐立清的老战友许世友到北京开会,徐立清和他聊天时,也提到了自己的决定,许世友听后恨不得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许世友表示支持。
当然,除了受到毛主席等人的影响,徐立清这么决定也是有所考量的:
第一:能够减少四方面军在上将当中的占比;第二,克服自己的名利思想,还能激发自己的斗志;第三:有利于做那些争军衔人的工作。
几日后,徐立清将自己的报告和请求降低军衔的理由都一一写好,交了上去,结果罗荣桓依旧没有同意,他还是在上将军衔的名单之中看到了自己。不过,这次徐立清直接将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掉,并添在了中将名单之中。
后来,这份报告交上去,罗荣桓他们是打心底不同意,按照徐立清做的贡献,完全能够评上上将军衔,不需要委屈自己,最后这件事更是闹到了周总理的面前,不过,徐立清对此很坚持,还做通了周总理的工作。
授衔那天,刘少奇在见到徐立清后,同他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
徐立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55年7月,干部首先授勋评定工作基本完成,徐立清也因为劳累成疾,心脏病严重,最后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进行治疗。
徐立清病倒之后,对于自己占着位置却不能工作而感到不安,曾经还给中央军委、彭德怀、罗荣桓元帅写信,请求“让位”,将自己身上的职位免去,将机会留给更需要的新人。
等到徐立清的身体有一点好转时,他又给上级写信,说是自己的工作已经难以胜任在总部的工作,请求提前退出现役,转移到地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徐立清一向是以身作则,纵然他做了几十年的干部工作,却从未想过徇私情,给同志们和孩子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10年后,徐立清前往江西萍乡参加“四清”,还带兵在农村进行调查研究,而且,他能够在工作当中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块劳动,团结农村的干部以及群众,在他的努力之下,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他自己也受到好评。
同年底,徐立清被召回了北京,回去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罗瑞卿问题”。没过多久,文革也开始了。
在这10年动乱之中,即便自己都处于逆境之中,徐立清却仍旧凭借着自己瘦弱的身躯去保护干部,坚守原则,刚正不阿,为干部们说公道话。
纵然在面对紧急情况,他依旧能够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给群众组织做工作,还保护了不少的干部。
当然,徐立清也不是能够一直“置身事外”的,之后他也被送到军队农场监督劳动,而地点就是侯马总政干校,每个月只会给他发放50元的生活费,在这一过程中,他没有怨天尤人,始终保持着一股信念,相信他一定能够重新回去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徐立清的愿望得以实现,一直到九一三事件后,他成功回到北京。
两年后,全军八大军区司令调动,徐立清被任命为济南军区政委,在这里工作的一年零九个月,徐立清始终认真负责,他的足迹遍布各地,一直以来都坚持亲自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后来更是和军区所在的省、地委密切配合,帮助稳定了局势。
1980年,徐立清被免去总政副主任的职务,又被安排去做其他工作,看着他体弱多病,不少领导都劝说他注意一下自己的方针,只需要掌握大政方针即可,但是,徐立清拒绝了,依旧亲力亲为,燃烧自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年后,徐立清病逝在北京,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