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在位45年,曾六次大赦天下,为何唯独不肯放过一个人?

尹相强说历史 2025-03-27 23:48:01
前言

“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说的正是明朝杨家。

然而这样的官宦之家,却为皇帝所不容,尤其是嘉靖帝,他在位45年,曾经大赦天下6次,却独独不放过杨家的一个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嘉靖帝对这个人如此怀恨在心?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

杨慎,出身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便聪明好学,天资甚重,因为家庭教育良好,杨慎自小便开始接触唐诗宋词,各家名句朗朗上口,几岁便能背诵。

其祖父杨春是成化年间的进士,官职为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

他的父亲在12岁的时候就在乡试中中举,在19岁便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为吏部尚书、武殿大学士,在武宗、世宗期间皆担任内阁首辅。

在家学渊源的情况下,杨慎自然受到了影响,他和其父亲一样,自小便有神童之名,人们称:“他十一岁能诗,十二岁便能做《吊古战场文》、《过秦论》。”

可谓是“天之骄子”,尤其是他写的《吊古战场文》中还有:“青楼段红粉之魂,白日照翠台之骨”的名句,其祖父看过后,连连赞叹:“吾家贾谊也”。

1501年,杨慎第一次跟着父亲离开蜀地奔赴京城,走这一路,他也读书读了一路,沿途还创作了许多诗句。

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见到杨慎的第一眼,就对他钟爱有加,还以“小友”称呼他。

那为何大名鼎鼎的李东阳会对杨慎如此青睐有加呢?其实不过是对人才的惺惺相惜而已,想当初,李东阳在少年时也曾是一个被誉为“神童”的人。

在他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带着去见代宗朱祁钰,朱祁钰见小东阳腿短迈不过门槛,便笑道:“神童腿短”,年少无畏的李东阳当即便回答道:“天子门高”。

惹得朱祁钰一阵大笑,高高兴兴的将他抱过来,放在自己膝上,对他极尽宠爱,而如今见到杨慎,仿佛见到了当初的自己一般。

因此,李东阳对杨慎格外的看重,甚至将他当做亲子一般对待。

于是,在李东阳和父亲杨廷和的教诲下,杨慎更加勤学努力,日复一日,终于在殿试中拔得头筹,高中状元。

在杨慎夺得状元之后,他的两个弟弟也先后高中进士,从此,他们杨家四世便成了:“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

而杨慎高中状元后,就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从此明朝朝堂上也有了他杨慎一席之位。

但没想到的是,杨慎的继母病逝,刚被授予官职的杨慎只好回家丁忧,为其守孝,等到定有期满,在回到京城,重新担任了翰林院修撰之职。

在翰林院,只有杨慎能对的上武宗的提问,他的同僚皆对他赞叹不已,更是佩服他的博学多识。

但武宗朱厚照嬉戏无度,宠信奸臣,忠臣大多都被他杀之,或者流放,朝堂上已经没有多少能人为大明效劳。

而武宗朱厚照却仍旧不思悔改,在皇宫内终日醉心淫乐,更为荒唐的是,他动辄便换上便装,带着一群人到民间强抢民女,恣意妄为,相比于民间的恶霸流氓,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慎得知后,颇为愤怒,想要冒死上谏,正好有一次让他抓到了机会,武宗朱厚照再一次便装出行。

于是,杨慎不顾他人劝阻,直接来到了武宗面前,指责他“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又巧借历史故事对武宗进行讽谏。

每句话都是在劝谏武宗不要在胡闹,趁早回宫,可兴致正浓的武宗怎么会听得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在一帮奴才的陪伴下继续优哉游哉的漫游。

杨慎苦劝无果,一气之下上表请辞,直接带着全家人回了故里。

“大礼议”的纷争

令杨慎没有想到的是,武宗朱厚照竟然暴毙而亡,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只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无人继承皇位。

此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就是杨慎的父亲搬出了祖制,提出“兄终弟及”的皇室规矩,而正好武宗的兄弟献王,他有一子符合。

于是,由杨廷和草拟遗诏,迎接献王之子朱厚熜承继大统,在朱厚熜继位前,所有朝政都是由杨廷和一手包揽。

原以为这位皇帝仅只有14岁,是个好掌控的,没想到他在继位后第六天便下令,让礼部的官员来商定自己父亲献王的封号。

但是,按照皇室的规矩,朱厚熜成为皇帝后应当入武宗朱厚照一脉,将他奉为皇考,可朱厚熜却要论自己亲生父亲献王的封号。

朱厚熜如此做,就是在给朝臣一个下马威,他是皇帝,他想奉谁为皇考,便是谁。

可这样做于礼法不和,朝臣们议论纷纷,内阁中的老臣一致不同意,在如此情况下,嘉靖帝朱厚熜立刻提拔了一堆之前不受重用的新臣。

而那些人也极为圆滑,一边迎合上意,一边主张加封献王为“睿宗”,与“孝宗”并列。

此言一出,杨廷和坚决反对,许多朝臣纷纷附和直言不妥,内阁中所有人争吵个不停,一时间朝堂竟如同卖菜的街口一般,毫无礼法可言。

为时三年的“大礼议”纷争也开始了,后来杨廷和见到嘉靖帝心志坚定,所用臣子皆投靠于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上表请辞,请求致仕。

嘉靖帝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没想到杨廷和屡次三番的上书,嘉靖帝颇为不满,当初是为了那帮老臣才没有答应,现在自己的地位愈发稳固,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他的请求。

众大臣知道后,纷纷上书挽留,但嘉靖帝都不予理睬。

而后杨廷和如愿归乡,不过杨廷和虽然倒下了,但他的儿子杨慎还在朝中,杨慎接替了父亲的嘱咐,开始和嘉靖帝对上。

1524年,杨慎偕同翰林学士丰熙等人上谏,想要规劝皇帝,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于是,杨慎呼吁道:“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随后,杨慎便集结了九卿、翰林院、给事中以及御史等上百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高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喊声此起彼伏,响彻宫殿内外。

嘉靖帝被逼急了,下令让锦衣卫逮捕了重点对象8人,群臣见状,更加激愤,纷纷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左顺门直接乱套了。

而杨慎就在此时,连同几位大臣一起高呼喊冤,嘉靖帝大怒,直接下令锦衣卫将所有涉事官员逮捕入狱,五品以下的官员和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被抓到了牢狱,将近200余人。

几天后,嘉靖帝下令廷杖不改口之人,其中受刑者上百人,被打死者17人,另外还有8人被编伍充军,永不赦回。

而杨慎则是被廷杖后,不等他治伤又再一次被廷杖,几乎就要没命,最后嘉靖帝将其贬到了云南永昌卫。

嘉靖帝的为难

然而,在被贬的途中,杨慎一家还遭到了一伙亡命之徒的追杀,当然了,这肯定是杨慎的仇家派来的。

想当初杨慎的父亲在内阁的时候,裁撤冗官,革了一堆尸位素餐的官员,这些人怀恨在心,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报仇。

如今杨廷和被罢归故里,杨慎被流放云南,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于是,他们花了大价钱请了一堆亡命之徒,所为的就是杨家所有人的性命,危急时刻,杨慎的妻子黄峨决定亲自和丈夫奔赴云南,共赴生死。

这一路,黄峨始终默默陪着杨慎,百般防备,那伙亡命之徒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最终在湖北江陵的时候,杨慎见到日渐沧桑的妻子,忍不住流下泪哀求她回家。

妻子黄峨不肯,但最终在杨慎的苦苦相劝之下,二人才最终分别,杨慎也由官差押送,安全到达云南。

嘉靖帝将他发配到如此蛮荒之地,就是想让他自生自灭,为了得知杨慎的近况,嘉靖帝还经常派人去探查,就是为了看看他过的有多凄惨。

多年来,嘉靖帝大赦天下6次,始终都没有放过他,就算是有官员提起,也会被嘉靖帝训斥,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提起。

而杨慎,就算以“罪臣”的身份被发配到这偏远之地,他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仍旧铁骨铮铮,报国之志不减。

在云南,他致力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还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编撰了许多著作,比如《南诏野史》、《南中志》。

更是在少数民族中推行中原文化,推动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嘉靖七年,武定凤朝文、寻甸安铨发动叛乱,竟然胆大妄为,袭击官府,杨慎听说后,披上戎装,便带着奴仆奔赴叛乱之地,攻打叛军。

而后,又有不法官员在百姓中大肆敛财,杨慎知道后,直言怒斥,以舆论迫使此官员放弃对百姓的盘剥。

再有,当地的豪绅大户以修缮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员,假公济私,坑害百姓,杨慎再一次出手,以诗句抨击这种行径,并向上一级官员陈情,最终修缮海口的工程停止,百姓得以被保护。

尽管杨慎做了这许多事,嘉靖帝都不愿意放过他,甚至杨氏父子仍旧怀恨在心,每次询问身边人杨慎的近况时,众人只敢回答杨慎过的凄惨,才能躲过一劫。

根据大明的律法,年满60岁的流囚可以由子侄赎身,然后返回家中,可当杨慎60岁以后,屡屡上书当地,又致信朝中旧友,希望能帮忙求情,让自己回归故里。

可这些旧友忌惮嘉靖帝对杨慎的“特殊关照”,根本没有人敢受理,更别提有人为他出头。

直到八年后,杨慎才在云南巡抚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乡四川,与家人团聚,但命运总是不放过苦命人。

五年后,杨慎再一次被人检举揭发,被迫以戴罪之身押回了云南,次年,杨慎病逝在云南,享年71岁。

在杨慎临终的时候,他的心中惦念的仍旧是家国大义,他教导后人:“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最终,杨慎的尸身被云南巡抚收敛,并送回了故乡。

结语

当初,杨慎被发配云南后,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曾发出:“旅鬓年年秃,羁魂夜夜凉”的感慨,也曾感叹:“读书有今日,曷不早躬耕”,早知如此,还不如当一渔夫或者樵者,在平淡的日子也好过如今。

杨家烜赫一时,没想到最后却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这一切的根由就在嘉庆帝身上,如果嘉靖帝有容人的雅量,或许杨氏一门,还会延续“一门七进士”的荣耀。

0 阅读:27
尹相强说历史

尹相强说历史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