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界,有两样东西很重要,第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不记得了。”
——马克·汉纳(美国)
XX书记因贪污落马、某某主任搞权钱交易······贪腐的话题总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爆款”,其背后除了故事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外,更是表现出社会对用公权换私利的行为深恶痛绝。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腐败,则是人与人不正当交往过程中滋生出的毒瘤。
早在宋代,包青天就说出过反腐倡廉的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腐败也如附骨之蛆一般,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阴魂不散。
但腐败并非是中国独具的“特色”现象,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共相”,其中就包括代表西方“民主灯塔”的美国。
因为在美国,“给钱办事”这种直来直去的腐败是基本不存在的,美国有极为成熟和多样化的反直接腐败机制,直接受贿的公务员很容易被发现并喜提“银手镯”套餐。
这样看的话,美国公务员们可真是廉洁勤政、爱民如子,公知们吹爆的那个“自由民主的国度”、那片弥漫着“香甜气息”的土地也顿时跃然于眼前。
但如果有人相信在信奉个人至上、利益至上,享乐奢靡之风狂刮的资本主义头部国家能坚守廉洁底线,两袖清风的话,那他不是蠢就是坏。
因为直接腐败只是腐败的很小一部分,当你剥茧抽丝地去观察美国社会时就会发现,“美国式”腐败其实是系统性的,并且无孔不入。
在美国,普通人直接塞给公务员dollars或价值不菲的礼物可是重罪,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就规定:政府官员每年从任何一个来源获得的单项礼物总市场价值不得超过50美元。
与之相比,邀请官员演讲是更为简单高效的行贿方式。
打个比方,你想要对某个官员行贿,直接塞钱这种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你可以请他来你们单位举办个人演讲,在他大谈特谈之后再献上个几十上百万美元的出场费,这笔钱也就成为了官员的合法个人收入。
美国现任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两年期间就收取演讲费700万美元,而诸如特朗普、奥巴马、克林顿、希拉里等退休政府首脑单场演讲报价更是高达数十万到数百万美元一场。
这些曾经的“风云人物”除了在退休后领取着几十万一年的养老金外,还靠演讲、出书等活动赚的盆满钵满。
在美国,那些亿万富翁非常热衷于将自己名下几百上千亿的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这不仅能让他们身上贴满“传播知识”、“促进文明”、“造福人民”的金字标签,还能成功利用慈善基金会的非盈利性质避免了高额的“富人税”,可谓名利双收。
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总检察长就谴责约翰·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使巨额财富传承下去的无限期计划,完全不符合公众利益”。时间虽然匆匆流逝,但这些慈善基金会的本质却从未“褪色”。
实际上,这些基金会都是政客们的私人小金库,他们只要从中舍弃一小部分用在慈善事业,余下则全是可以供其个人及其家庭使用的“行政费用”。
并且,这些政客的慈善基金会基本都是由家族至亲打理,如克林顿慈善基金会的主席就是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女儿切尔西(Chelsea Clinton),这也让他们能名正言顺地从基金会领取巨额工资。
这种行贿方式在我国近几年也频繁出现,官员在任辞职或退休后直接进入企业任职,利用个人影响力及所谓的“关系网”帮助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但论起玩“旋转门”的祖宗,还得是大美利坚。
表面上来看,这些公司并没有直接行贿在任政府官员,但是他们却早已被这种潜规则轻松拿捏,白宫里面都是寡头公司自己人。为了确保自己能在退休后回到大公司并获得高薪,美国的高官们自然会绞尽脑汁、“公平、公正、民主”地制定出维护那些公司和财团的政策。
资本可以直接利用类似“旋转门”这样的制度操弄政治,然后捞取更多的好处,有调查表明,在2009至2019年的十年间,美国企业平均每花出1美元“投资”政界,就会获得760美元的高额回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的名言在美国可能连玩笑都算不上,因为政客们以权谋私的方式,多如繁花,远比行贿、受贿要隐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