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心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求知路上屡败屡战,永不放弃。
郑重声明:本号文章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关于对格物的理解,阳明先生和以朱熹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研究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大学》中提出:
【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研究,获得知识。
同时,其认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规律和原则,获得知识的目的,是要找到事物的共同规律。
朱熹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格物穷理”。
但阳明先生却因一段有趣的经历,对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见解。
那时阳明先生还年轻,也很信奉朱子的说法。
他很早立下了成为圣贤的目标,因此,他广泛涉猎各种学问,梦想有一天能够站上知识的顶峰。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大儒们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这么说,格竹子也一定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于是他找到一位好友,两人一起上山格竹。
所谓格竹,就是在竹子面前观察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
他们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每天长时间待在竹林里,想通过格竹来悟道。
哪知,三天后,朋友就坚持不下去了,而王阳明自己,也只到第七天,就实在撑不下去了。
格竹宣告失败,这也让王阳明对格物的经典释义产生了怀疑。
后来他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和深入思考,终于在龙场顿悟格物之要义。
他与学生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他认为,如果要从万事万物中去体悟大道,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连格个竹子,花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大的精力,尚且做不到,何况格尽万物?
在被贬蛮荒的艰苦环境中,他渐渐意识到,境缘虽不断变化,但人的本心是可以不变的。
而他自己也正是通过不断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对自己提出很高的道德标准,不断端正自己的心念,排除那些干扰心神的私心杂念,日瑧圣人之境。
人心合于天理,读懂自己的心,也就领悟了天理。
对于格物,您的理解是什么?
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
国学:阳明心学的“心”,和心理学的潜意识,是一回事吗?
国学:阳明先生谈学习时,提到2种心
成事之人,必是高能量者/从中专女孩姜萍的经历,看高能量人的5个特点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