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郎启旭大学毕业后进入金山软件工作,参与WPS的移动互联网转型。当时,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互联网公司,但他认为WPS在云和办公领域拥有深厚基础,看好其发展前景。
在金山,郎启旭从事云服务产品的工作。彼时,云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网盘形式存在。
金山快盘庞大的用户量让他看到了云上办公的未来。之后,他加入UC浏览器,并在UC被阿里收购后短暂地成为了“阿里人”。
尽管这段经历时间不长,但他更认同自己是“UC人”的身份。
2015年,在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影响下,郎启旭离开UC,开始自主创业。最初,他选择的方向是SaaS产品。
然而,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并不成熟,SaaS在中国的发展也一直充满挑战。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打造优秀的工具产品对个人和企业都具有积极意义,这也奠定了他的产品理念基础。
对很多早期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尤其是像UC这样的工具型公司出身的产品人,创造价值的工具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同时,打造社交产品也是一代产品人的梦想,但郎启旭并不属于这一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交并非潮汐开发过程中的重点。
2.全人教育的启迪大学时期所接受的全英文授课,涵盖了专业知识之外的美学、哲学等通识教育,注重“全人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格。最初选择这些课程源于好奇心,但后来发现它们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压力和焦虑时,曾经接触过的冥想概念和方法,成为了寻求心灵慰藉的途径。通过YouTube、海外资源、书籍和音频等渠道,重新学习并开始练习冥想。
尽管冥想并非速效的方法,但坚持的练习为生活带来了稳定感,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心理压力。
冥想的益处激发了一个想法:将这种练习转化为产品,帮助更多的人。当时,开发者正在运营一项面向企业用户的小型SaaS服务,但逐渐发现自己更倾向于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于是,白天继续SaaS服务的工作,晚上则加班开发一个用于冥想和睡眠的小工具。这个简单的产品包含了一些自然的声音、白噪音和一个定时器,设计大概花费了两个通宵,而开发则利用业余时间,持续了两三个月。
产品上线后反响良好,在当时同类产品相对较少的市场环境下,成为较早的独立开发作品之一。最初的出发点并非商业化,而是满足个人需求,进而发现许多用户也有类似的需求,最终将这个小工具打造成了一个既服务自己也服务他人的产品。
这并非首次独立开发产品。在UC、金山等公司工作期间,作为团队的一员,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产品开发。
早在2014年至2015年间,开发者曾为一位创业做旅游业务的学长提供帮助。当时互联网创业浪潮涌动,但真正懂产品的人才却相对匮乏。
作为校友,开发者经常拜访学长的公司,并逐渐成为朋友。在那里,开发者首次独立开发了一款名为“极简汇率”的小产品,从产品定位、命名到交互设计,都由开发者全权负责。
因此,当被问及开发“潮汐”时的笃定,更多的是源于过往的经验积累。“极简汇率”凭借其优秀的设计,获得了苹果的大量推荐,这些经历为后来的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潮汐”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早期产品开发经验的积累之上。
3.从汇率查询到正念冥想:另辟蹊径的增长之路潮汐在汇率查询领域用户体量的迅速增长,为无需推广和投放即可获得可观成绩提供了有力佐证。有时,看似微小的举动,若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潮汐最初的开发,是基于正念和冥想习惯的迁移。许多用户,甚至包括开发者身边的朋友,在使用初期并未深入理解正念和冥想的真谛,仅仅将其作为陪伴工具,在学习或工作时聆听海浪、雨声等白噪音。
而随着近年来大众对正念冥想理解的加深,才逐渐体会到潮汐的真正用途。
早在2016年,潮汐就已从正念冥想的方向切入市场。当时,大众对这些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强行推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开发者选择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产品。
当时的思考逻辑是:用户究竟为什么需要正念和冥想?或许很多人是因为睡眠质量不佳、工作分心,或在紧张状态下倍感压力。开发者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例如在珠海的岛上工作生活时,压力大的时候会选择骑车放松。
回归生活本身,用户的需求并非在于深奥的哲学,而在于解决一些更直接、更具体的问题。现代都市人常常感到自身空间——无论是内心还是外部——被挤占,令人感到喘不过气,并引发各种身心问题。
因此,产品传递的重点不应是让用户了解什么是正念或冥想,而是在数字世界中为他们创造一方小小的空间。让用户在使用潮汐时,可以短暂地喘息放松,或是进入专注的心流状态,又或是获得一夜好眠。
4.小切口,大价值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潮汐的真正价值。这种方式不仅契合了开发者的初衷,也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理解。
总而言之,潮汐的开发过程并非直接打造内容型产品,而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深度思考: 潮汐的成功案例,揭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产品如何真正触达用户需求的重要性。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高举高打,有时,从细微之处入手,解决用户痛点,反而能以小博大,实现真正的增长。这体现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也提示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深入理解用户,关注其真实需求,远比追求概念的堆砌更为重要。真正好的产品,不仅能满足用户的显性需求,更能洞察其潜在需求,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用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