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历史性突破320万亿!看懂M1-M2剪刀差的人,已经悄悄开始布局!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4-03 02:21:03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统计局定期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为我们指引着经济前行的方向。

回顾2024年二季度经济数据,GDP预期增速为5.1%,然而实际增速仅达4.7%,这一低于预期的结果引发了各界广泛热议。与此同时,社会零售总额数据也未能符合众多零售行业从业者的期望。

从这些关键数据中,我们能够洞察到经济运行的复杂态势,而其中金融数据的变化尤其值得深入探究。M2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关注,却也常常被大众误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M2究竟是什么,以及当M2达到320万亿时,是否真的必然引发通胀。

在中国,M2的真实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模糊了。不少自媒体简单粗暴地将M2解读为印钞总量,宣称央行印了319万亿的钱,进而得出房价即将上涨、大家应赶紧买房的结论,这种观点完全是偷换概念。

M2的官方定义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涵盖了所有可能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关键指标。通俗来讲,M2就是全社会潜在购买力的总和。

M2的形成机制涉及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基础货币,这是央行向金融市场注入的货币量,也就是央行实际投放至市场的货币数量。其二是货币乘数,当央行注入基础货币后,金融机构会以此为基础开展放贷业务,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转化为存款,存款又再次用于放贷,形成循环。

例如,企业从招商银行获得贷款后,将资金存入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又利用这笔存款继续放贷,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基础货币经过多次周转,便产生了货币乘数效应。简单的计算公式为:M2 = 基础货币 × 货币乘数。由此可见,中国M2数值较高,并不意味着央行印了等量的货币,大家无需过度恐慌。

M2增长迅速,直观上体现为银行积极放贷,货币在金融体系内不断循环增值。比如,有人以2.6%的贷款利率从工行贷款,再将资金存入招行获取3.1%的利息,以此赚取利差,这就是货币在金融系统内滚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这些资金仅仅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并未真正流入实体经济,所以并不等同于经济活跃。此时,M1、M2的剪刀差这一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专业且客观的财经人士都会强调关注这一剪刀差。M2数值高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胀即将来临,还需关注M1的变化。

若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中空转,M1没有相应增长,那么即便M2数值庞大,也只是表面繁荣,并不代表会出现通胀。真正的通胀,是货币直接流入百姓手中,百姓用于终端消费,购买食品、享受娱乐等,让货币实实在在地进入商品和服务的流通领域,才会引发物价上涨。

以美国为例,在疫情期间,美国政府疯狂向民众发放补贴,金额高达2000美元、1500美元等。民众拿到钱后疯狂购物,致使超市货柜瞬间被清空,美国的CPI因此大幅上涨,美联储不得不通过降息、加息等手段进行调控。

反观中国,M2早已突破300万亿大关,但近年来房价并未上涨。倘若M2增长必然导致房价暴涨,那么在M2达到309万亿时,房价为何反而下跌呢?2024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存款增加了5.5万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钱存入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出现通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性通缩,商品滞销,商家被迫降价促销,消费降级,企业陷入价格内卷,这充分说明增长的M2并未转化为通胀。这也正是国家持续通过以旧换新、国家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消费的原因,只有货币流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适度的通胀。

M2虽然蕴含着通胀的潜在因素,但要真正引发通胀,还需要特定条件。

第一种情况是,民众对未来突然充满信心,例如普遍预期中国将迅速实现伟大复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民众购买力瞬间增强,从而集体增加消费,这种情况下可能引发通胀。

第二种情况是,供应链出现严重问题,比如俄乌冲突升级,马六甲海峡被封锁,导致能源价格急剧上涨,也可能引发通胀。但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发生,M2很难转化为实际通胀。

当房地产销售人员宣称因为货币大放水、即将通胀,鼓动大家赶紧买房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M2快速增长要引发通胀,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货币不能大量闲置在银行,必须在市场上充分流动;二是商品供应短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不存在大量库存积压;三是民众心理预期改变,普遍认为未来物价会持续上涨,从而积极消费。有些自媒体甚至部分半官方媒体宣扬房价企稳回升等言论,有可能是为了制造焦虑情绪,促使民众恐慌性购房。

但只要上述三个条件不满足,即便M2持续增长,居民存款仍会不断增加,货币大量沉淀在银行体系内,根本无法引发通胀。

在面对各类经济分析时,我们务必保持谨慎,先审视分析者的身份。如果对方是从事房地产销售相关工作的,那么其言论可能带有一定的利益导向。毕竟,卖货的人通常不会主动说自家产品不好。

所以,当听到类似房子必然涨价、即将通胀等言论时,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深入思考,切不可盲目跟风。通过对M2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做出更为明智的经济决策。

资料来源:高能量



0 阅读:0
寻琴观看商业

寻琴观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