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太大。乾隆时期,乾隆帝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堪称古来第一!
换句话说,所谓的“边疆实控”,只有乾隆真正做到了——尽管他的祖父康熙打下了外蒙古和西藏。
但,真正意义上的实际控制,是在乾隆手中完成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二十三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必须被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乾隆皇帝为此颁布了《御制开惑论》,说了自己决定用兵准部、回部的考虑。
很简单,只有真正将西域纳入控制,才能实现对蒙古、青藏等地的有效控制。
这一点,在后世左宗棠的奏折中也说的很明白:“保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
然而,当时很多大臣并不理解。
比如大学士史贻直就提出放弃伊犁的主张;大学士陈世倌特上专折,以“粮饷、兵马、将帅”三个难题,反对在新疆驻军。
余众纷纷响应。
但,与汉大臣比起来,反而是一众满洲猛将的意见更具前瞻性:阿桂、兆惠、舒赫德、明瑞等参战的将领,坚持认为新疆必须驻军!
唯有如此,方能确保西北边疆长治久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乾隆以“伊犁为新疆都会,现在驻兵屯田,自应设立将军,总管事务”。
于是,“伊犁将军”这个辖区范围最大的一品将军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清廷抽调满蒙与索伦精锐进驻新疆。
其中,索伦与锡伯等官兵,不远万里,从黑龙江迁移新疆伊犁。短时间内,清军已经在新疆设立了索伦、蒙古、锡伯、满洲等4营部队,兵力达2万以上。
同时,乾隆又下令筑城,短短十余年间,就有惠远、绥安、广仁、赡德、拱宸、熙春、塔尔奇、宁远,这九城即文献中所说的“伊犁九城”。
到此为止,驻疆清军已经形成强悍战力,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形成强大震慑!
这是保证新疆始终牢牢在手,即使后世阿古柏入侵,也没有全域沦陷的最重要原因。
从兵力部署上来看,伊犁将军所驻的惠远城有八旗满洲兵4000人马,惠宁城有索伦兵2140人,伊犁河南岸六城共6200人,绥定等六城有3000人马,天山北路的总兵力共1.5万余。
天山南路的回疆,共有驻军5700人,星罗棋布,与伊犁城环峙。
第二,乾隆决定大规模屯田。开发新疆。
要想长期在新疆驻军,粮食不可能由内地供应。从乾隆二十五年起,伊犁等处大兴屯田, 并从陕、甘一带大量移民。
历史上凡是朝廷强制移民,都会引起一些激烈矛盾甚至民变,然而乾隆这次移民却十分顺利。
道理很简单,乾隆中期人口数量呈倍数增长,当时户部在册人口达到了1.96亿人。人口增长必然会导致内地耕地紧张。
乾隆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果断决定要在西北大力推行屯田。
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的决定极其英明。
新疆的屯田大规模地发展,“东至巴里坤,西至伊犁,北至科布多,南至哈喇沙尔”,兵屯、回屯、旗屯、户屯等各类屯田蓬勃发展。
几千年来的古老新疆第一次得到了开发!
第三,加强国防力量,全面强化对全疆的控制。
1、乾隆年间,清军沿新疆西部边境线,修建了大量的卡伦、台站,每个卡伦(哨所)驻兵十几人至上百人不等,且每处卡伦都有1名从清宫侍卫处选派的蓝翎侍卫充任长官。
至嘉庆初年,清军在北疆边境修建卡伦200多处,并建立了巡防制度。
这对于边境的巩固,尤其对于沙俄的渗透有着强大的拒止作用!
2、南疆回部,各个城镇的阿奇木伯克全部由清廷统一任命,不许世袭。
而且,南疆各城都有清廷直接派驻的办事大臣,办事大臣具有最高权威。
其中,驻扎在喀什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代表清廷行使南疆最高行政权力。
举个例子:
吐鲁番回王霍集斯家族是当地世袭王室,霍集斯本人参加过“黑水营之战”,功劳巨大。
但,战后他稍微表露了一下想当南疆回王的意思,就直接被乾隆一道圣旨召回北京——全家搬来,永不许返回南疆。
这就叫执行力。
回王霍集斯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