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点赞,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准噶尔部叛乱啦!这准噶尔是蒙古部落的一支,厉害着呢,他们建立的汗国占着中亚差不多400万平方公里的地儿,还有高度军事化的组织,光职业骑兵就有6万多人。

清廷和准噶尔的对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从康熙到乾隆,三朝人折腾了快70年。这就跟两个大豪强打架一样,那可是灭国级别的战争。不过乾隆帝聪明,瞅准了准噶尔内部闹分裂的机会,派精锐部队一下子就把对手给打趴下了。而且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伊犁这些核心地方,没跟他们耗太久,避免了长期消耗。
再把时间往后拉,到了晚清。这时候新疆又乱套了,阿古柏弄了个“哲德沙尔汗国”,占了新疆大部分地方。这阿古柏背后还有沙俄和英国撑腰。不过他这政权看着地盘大,其实统治基础不咋牢固,老百姓都反抗他。而且沙俄还直接占了伊犁,英国想把新疆弄成“缓冲国”来对付俄国。

左宗棠那时候要出兵收复新疆,事儿可就多了去了。他不光得把阿古柏给灭了,还得应付列强的干涉。收复伊犁的时候,又得靠军事威慑,还得搞外交谈判。
从后勤和地理环境来看,乾隆那时候就占优势。当时去新疆打仗,靠着河西走廊。这地方社会秩序好,清军一路走一路就能买到粮草,不用费老大劲长途运输。就说清军西征的时候,靠着屯田和民间补给,粮草成本控制得挺低。
可到了左宗棠那时候,陕甘回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把河西走廊祸害惨了,人口少了,经济也不行了。左宗棠带着6万楚军,大部分粮草都得从内地运,运输距离超过3000公里。光粮草转运的费用,就占了军费总额的70%。为了解决补给问题,左宗棠想了个“缓进急战”的办法,前期准备就花了4年时间,还投了好多钱重建西北的交通线。
经济和财政方面变化也大。晚清的时候,国内白银开采得多了,地方上还乱铸含铜量低的铜币,白银购买力降了好多。乾隆时候的3000万两,到左宗棠那时候,实际购买力相当于6000万两还多。
左宗棠军费的一半都得靠借外债,一共向英国汇丰银行这些机构借了1899万两,年息最高能到18%。就说1877年借了500万两,还得拿四地海关税收抵押,利息一加,实际花的钱比本金多多了。还有那红顶商人胡雪岩,高杠杆操作,把融资成本又给抬高了。
政治和战略上也不一样。乾隆那时候中央集权强,国库也有钱,能集中全国的资源支持战争。清廷在新疆推行屯田制度,打完仗还能通过收赋税收回一部分成本,边疆治理形成了可持续的模式。
可左宗棠那时候,晚清朝堂吵得厉害,有“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这些海防派觉得新疆“得不偿失”,主张放弃。左宗棠费了老劲,拿“保新疆即保蒙古,保蒙古即卫京师”才说服了慈禧。可就算这样,清廷就给拨了200万两,剩下的还得靠各省协饷,可实际到位的还不到50%,没办法还得借款。这政治上的阻力,让筹款难上加难。
军事技术和国际局势也有影响。左宗棠的西征军装备可先进了,有马克沁机枪、后膛炮,还雇了欧洲教官训练洋枪队。靠着这些先进武器,清军很快就把阿古柏给打败了。但买武器和维护武器的费用,可比乾隆那时候冷兵器时代高多了。
国际上,英国为了遏制沙俄,虽然默许左宗棠借款,但要求用关税抵押,还收高利息来补偿风险。沙俄在伊犁问题上也一直施压,逼得清廷花了900万卢布的“赎城费”。这些隐性成本都算到左宗棠的军费里了。
最后总结一下,乾隆和左宗棠打仗花的钱差别挺大,乾隆花了3000万两,左宗棠花了6000万两。这其实是不同历史阶段的综合结果。乾隆那时候是封建鼎盛期,就是个区域性的平叛;左宗棠那时候是帝国衰微期,打的是反侵略战争。左宗棠花的钱里,光应付列强干涉和融资成本就占了40%。要是不算白银贬值的事儿,实际战争开支跟乾隆那时候差不多。这一对比,就能看出国家综合国力对边疆治理有多重要,也能看出左宗棠“中国强盛之时,无不掩有西北”这话多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