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到了末期,这时候出了个大问题,刘禅能不能死守成都,坚持到姜维回援呢?这事儿啊,得从军事布局、地理形势、政治内耗还有战略决策这四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军事形势。蜀汉后期全国拢共就10万左右的兵力。主力都让姜维带着守剑阁去了,大概有5万。南中的霍弋和永安的罗宪各守着1 - 2万。可邓艾带兵打到成都的时候,城里就剩5000老弱残兵啦。为啥呢?原来诸葛瞻之前带着守军主力去绵竹关,结果全军覆没了。再看看兵力对比,邓艾那边有2万精锐,钟会的10多万主力还把姜维死死地牵制在剑阁呢。

那姜维能不能回援呢?他要是从剑阁回援,得先突破钟会的封锁,还得绕道涪城以南,这一来二去,至少得10 - 15天。而且钟会要是发现姜维撤退,肯定立马攻占剑阁,再追上去,来个前后夹击。还有啊,蜀军的粮草都靠成都平原供应,要是回援路线被切断,后勤就全完啦。
再说说地理因素。成都这地方,处在冲积平原上,四周没什么险要的地势可以依靠,就只能靠城墙来防御。雒城是成都的北部门户,可邓艾是轻装奔袭,没带攻城器械,短期内还真难打下来。要是刘禅能守住雒城,说不定还能多拖些日子。可史料上说,雒城的守军早就散伙啦。邓艾通过阴平小道奇袭进来,虽然粮草不多,可他拿下了江油关的粮仓,补充了军需。蜀汉丢了汉中以后,成都平原完全暴露在魏军的攻击之下,守城的难度可比刘备那会儿大多啦。

接着就是政治内耗。蜀汉一直重用荆州集团这些外来势力,益州的本土豪强可受压制啦。像谯周这些益州官员,就主张投降,还到处散布“天意归魏”的言论。刘禅做决策的时候,根本没人真心支持他,朝堂上都觉得投降才是出路。而且那宦官黄皓,长期瞒着军情不报,汉中失守以后,蜀汉中枢反应慢得很。诸葛瞻一战败,成都城里全慌了,军民的士气一下子就没了。
咱再来看看战略假设。先说短期坚守和外部援军。东吴倒是派兵三路攻魏,可主力都在淮南呢,对蜀汉的直接支援根本就有限。南中的霍弋倒是主动请求回援,可刘禅说“部署已定”给拒绝了。要是刘禅死守,霍弋说不定会带兵北上,可南中到成都得20多天,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再说说长期消耗。成都国库里存着40万斛粮食,金银绢帛也不少,理论上能撑好几个月。可魏军要是把城一围,蜀汉又没野战兵力去解围,最后肯定还是会因为没粮食而投降。要是钟会的大军再突破了剑阁,成都就得面临双重围攻啦。邓艾这孤军其实也挺脆弱的,他偷渡阴平以后,补给线断了,要是成都坚守不降,他的军粮也就够吃1个月。可蜀汉中枢已经没能力组织起来,发动百姓“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白白错失了翻盘的机会。
最后说说历史必然性。蜀汉的户籍才90万,魏国都有443万;蜀军机动兵力12万,魏国单是伐蜀就出动了18万。诸葛亮北伐把国力都耗尽了,姜维后来“九伐中原”,更是激化了内部矛盾。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就缺统帅级的人才,姜维一个人根本撑不住。263年的汉中之战,蒋舒叛变,阳安关失守,把蜀汉边防体系的漏洞全暴露出来了。
这么一综合,就算刘禅死守成都,也很难坚持到姜维回援。时间根本不够,姜维回援得突破钟会的封锁,成都的守军连半个月都撑不住;战力也差太多,邓艾的军队又精锐,士气还高,蜀军连个险要的地势都没有;政治上也全崩溃了,主降派在朝堂上占了主导,益州士族才不愿意为外来政权卖命呢。
蜀汉灭亡啊,是国力差距、战略失误还有内部矛盾一起作用的结果,不是刘禅一个人能改变的。他投降呢,客观上还避免了成都被屠城,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后来姜维策动钟会叛乱,也证明蜀汉剩下的那点势力根本就回天无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