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前奏。那时候的我,刚从农村考进了军队,带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这条不太明朗的路。说实话,刚入伍时,我并没有太高的志向,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想着,做个普通士兵,过一天算一天,直到有一天,自己能在部队里稳稳地站住脚。
我被分到了一个汽车连,原本以为可以学点实用的技术,哪知道入连的第一天,就被叫到了后勤处。那个时候,后勤的工作都是些琐碎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可我没办法,命运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把我推到了那个位置。后勤处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军官,个子不高,脸上总挂着严肃的表情,平时几乎不怎么说话,大家都管他叫老李。老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虽然他不苟言笑,但做事极为有条理,任何工作都不马虎。
刚去后勤的时候,我就明白,军队里的后勤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协调物资,处理零零碎碎的文书工作,还得应付那些上级的检查。日子过得忙碌且单调,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老李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从我开始负责清点物资开始,他几乎不放过我任何一个细节。
“记住,任何东西,都会有它的去处。”老李常常这样提醒我,虽然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让我感到压力山大。刚开始,我做错了不少事,漏记了几项物资,导致有一次大规模检查时,发生了些小问题。那次,老李没有当场发火,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你不认真对待工作,任何问题都会从这些小事开始。”
我那时候懵懂不懂,心里对后勤工作充满了不满和逃避。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也开始上心了。为了不让自己的疏忽再次影响到团队的工作,我每天都细心地整理记录,每一份文件,每一项物资,我都反复核对。有时候晚上,大家都去休息了,我还在办公室里默默地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然而,就在我以为自己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时,发生了让我措手不及的事。那是1981年的一个夏天,连队要接收一批新的装备,这批装备对我们整个连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这批装备接收不顺利,我们的工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上级对我们后勤处的评价。接收装备的当天,我刚开始就遇到麻烦——运输途中,某些装备出现了些损坏。而问题就出在了运输单上,原本应该是整齐的装备,结果一堆零零碎碎的零件出现在了接收名单上。那一刻,我心里一凉,几乎明白自己又犯了个大错。
老李得知情况后,直接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厉:“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整个后勤部队都会受到影响,你说,你准备怎么做?”
我当时真的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事已至此,我只好默默低下头,准备接受处罚。可是没想到,老李突然松了口气:“你知道错了,就行。去跟运输队的人对接,尽量补救。记住,战友们看你,如何处理,关系到大家的未来。”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团队精神。老李从不直接指责我,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他的做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后勤人员,不能有任何疏忽。
处理完这次装备接收的问题后,我不再是那个刚入伍的懵懂小兵了。我开始越来越有自信,工作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每当新的任务下达,我总是主动承担,不再退缩。因为我知道,每一件小事,背后都有团队的力量,而我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大家分担压力。
直到1983年,老李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伍,后勤处的职务空缺下来,领导突然找到了我。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怎么也没想到,我这个普通士兵,竟然有一天能走上后勤处长的位置。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无常,它给了我一次机会,我不敢轻易放弃。虽然这份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需要协调各种问题,但我也清楚,这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职务,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刚接手后勤处长的那段时间,工作量剧增。那些我曾经处理过的小事,现在都成了大事。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下属们的命运。我必须更加细心,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错。幸运的是,曾经的老李教给我的那些工作方法,成了我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从一个刚刚入伍的懵懂少年,变成了部队里一个有担当的后勤处长。在这条路上,我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责任和担当的累积。
直到我退伍的那一年,我回头望去,已经是另一个模样。那份曾经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工作,如今在我眼中充满了意义。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我总会想起老李的话:“记住,任何事情都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你付出了,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