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将军不只是人民政权的开国上将,更是我军炮兵部队的缔造者。在1976年那个动荡的年份里,陈将军恪守原则,与一众老同志联手,共同拯救了共和国。
可就在那一年,陈锡联将军竟和身为元帅的叶剑英叶老爆发不甚愉快的争吵。关于两人内斗不合的传闻也不胫而走。他们因为什么争吵?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因由与抉择?
“钢炮”升帐陈锡联虽然称不上是建党元老,但也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武装革命的人。1929年,成长在湖北黄安的陈锡联加入了工农红军,踏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之路。
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与多次“围剿”,陈锡联不断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军中翘楚。多年的锤炼令其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
在全面抗战中,陈锡联最为大放异彩的一战便是阳明堡大捷。1937年10月,当时日军的飞机给坚守在太行山脉上的国共军队造成不小的麻烦。为了打击侵华日军的气焰,更为支援其他友军的战斗,陈锡联通过打听消息找到了日军设置在阳明堡的军用机场。
趁着漆黑的夜色,陈锡联部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突袭了阳明堡机场,一举歼灭了一百多名敌人,更重要的是炸毁了24架战机,开创了我军步兵打飞机的先河。陈锡联的优秀战绩不仅让中央军委对其赞赏有加,连蒋介石都为其颁发了嘉奖令。
随后在解放战争中,陈锡联也是先后参与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淮海会战等多个重要战役。建国后,早已在“功劳榜”上名列前茅的陈锡联也被中央重用。
建国后,遵从现代战争的需要,我军需要组建强大的炮兵部队。但对于让谁领导一直下不了决断。此时,毛主席就想起了担任川东军区司令的陈锡联。
他对中央军委的人表示,当初红四军有个叫陈锡联,特别能打,立下不少战功,外号叫“小钢炮”,让他搞炮兵准行!这一建议获得中央领导的一致赞同。
1950年4月,陈锡联便被任命为军委炮兵司令员,与空军司令刘亚楼同赴朝鲜,锻炼刚组建的队伍。在陈锡联的努力下,成立不到三年的炮兵部队人数就达到30多万,比刚成立时整整翻了3倍。有了强大炮兵的助力,人民军队更加强大。
得益于成功组建了炮兵部队,1966年后,中央将陈锡联晋升为沈阳军区司令员兼省委第一书记,成为东北地区的实际负责人。
由于深受中央信任,陈锡联先后在沈阳和北京军区做司令的时间长达28年之久,以至于毛主席都不禁称他为“陈司令”。在1974年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就当众调侃陈锡联,他说道“司令,忙啊。”,将在场众人逗得哈哈大笑。
1975年起,中央已任命陈锡联为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军工产业和体育工作。曾经的“小钢炮”终于“出将入相”,变为国家栋梁。
临危受命尽管当时的陈锡联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但他却深深地为国家局势感到忧虑。因为当时国家正处于特殊时期,政治局势激烈动荡,在中央盘踞着实力不小的阴谋集团。
随着毛主席身体渐弱,阴谋集团对最高权力的觊觎越发不加掩盖。当时陈锡联心中十分恐惧,他担心万一哪天主席仙逝,阴谋集团便会立刻发作,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可没想到此时,毛主席传唤他。
当时,周总理和朱老总相继过世,毛主席的身体也极度虚弱,刚刚官复原职的总设计师就遭到阴谋团体的围攻与冲击。当时我国的内部形势真可谓是异常严峻。就在这个重要时刻,毛主席竟然将三军指挥权交给陈锡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此前,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挑起大任,通过军委办公会议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在叶帅的领导下,军队受冲击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恢复了以往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有效维护国家稳定。
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叶帅已年近八旬。军中事务既重要,又繁杂,叶帅逐渐有些吃不消。因此,毛主席希望给叶帅减轻些担子,让他从军委工作中逐渐淡出,更多参与到政府事务中。
几经权衡,毛主席还是更信任陈锡联,因此决定将节制军队的重任交到头上。
毛主席对其他中央领导说:“陈锡联他从小就参加革命,会打仗,会带兵,还会带炮兵,对军中事务熟悉。他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军队的日常事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当天,中共中央便下发一号文件,宣布由华国锋同志担任国务院代总理。由陈锡联同志代替养病的叶帅负责中央军委事务。但也因此,陈将军与叶帅之间产生一些误会和小摩擦。
勠力同心自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就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部分阴谋势力蠢蠢欲动,暗流汹涌。此时,不知是谁有意挑拨,搬弄是非,竟然开始流传“陈锡联篡了叶剑英军权”的谣言,而且声势极盛。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猜。因为据《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一书记载,当时阴谋集团最忌惮的,一个是接替周总理工作、坚持实行“全面整顿”的总设计师。另一个就是主持手握兵权,主持军委事务的叶帅。因此,他们经常恶言中伤、抨击两人。
总设计师在中央岗位上几经蹉跎,叶帅被“病退”都是他们的杰作。而且为夺取最高权力,掌握兵权是重中之重。因此他们鼓噪谣言,妄图离间叶帅与陈将军间的关系。
虽说叶帅与陈将军是共经历生死的老战友,但在形势波谲云诡的当时,那些谣言也不免令叶帅恼怒心烦。内部一度传出叶帅想就此离京,前往广州静养的消息。
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身为谣言“主人公”的陈锡联此时已然坐上了火山口,心中焦急万分。听说老帅“愤而离京”的消息后,陈将军立刻拨打了电话,希望可以挽留叶帅。
可叶剑英听到后有些不满,直接对陈锡联不客气地说到“你是怕我捣鬼添乱吗?我如果想捣鬼,在哪里都能捣?”随后挂断了电话。
话筒另一侧的陈将军听后五味杂陈,他不无低落地对妻子王璇梅说叶帅误会他了。他之所以不想叶帅离京,只是想在政治局里多留下一票。牺牲两千万英烈建立起的革命事业,不能让那群畜生乱来啊。
其实离开北京是叶帅有意为之的。之前熊向晖就曾建议叶帅引病去职,离开北京。这样一来,既可以远离政治局的种种是非和阴谋份子的监视,待机而动;又可以趁离京之际积极稳定各个军区的形势,为未来的“举事”奠定基础。
但这一切是陈将军所不知道的,在当时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叶帅也不敢向陈将军透露。这件事变如同战友间的吵架斗嘴一样,被陈将军深深埋在心底。即便如此,陈将军依旧对叶帅敬畏有加。在掌管军队后,一应大事,陈锡联都会及时和叶剑英沟通。
即便如此,陈锡联也不免感到在中央有些“势单力薄”。每到此时,他都会找老上司李先念讨论对眼下局势的看法。
李先念是陈锡联的老上司。当初在土地革命时期,陈锡联在红四方面军第30军的263团做政委,正好归军政委李先念管。那时,李先念就因为其骁勇善战夸陈锡联“打仗数第一”。虽然后来出于革命需要,两人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但两人的友情一直没变。
当初在1976年6月,李先念与陈锡联便在北海相遇。当时李先念在散步,而陈锡联则在钓鱼。有感于当时局势,陈锡联颇有些担心地问李先念“那几个人”要怎么处理?得想个办法才行。现在主席都管不了他们,国家非让他们搞乱了不可。
李先念深知当时情况复杂,隔墙有耳,立刻制止了陈锡联,只是淡淡地说“办法总会有的,还是先钓鱼吧。”
据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回忆,父亲与陈锡联非常担心国家形势。在为主席守灵期间,李、陈两人相继前往洗手间。在洗手间里,陈锡联警告李先念如今主席走了,有人要按捺不住动手了。李先念心知情况危险,急忙中止了与陈锡联的对话。
但其实老同志们并非全无准备。没过两天,李先念就秘密拜访叶帅,商定“举事”细节。坐定后,叶帅问李先念是办公事,还是私下看望?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叶帅和李先念用纸笔交流对局势的看法。两人写完阅后即焚,十分保密。
其间,叶帅写出了陈锡联的名字,并在后面打了一个问号,询问他是否可靠。李先念在简单交代了两人几次会面后,叶帅终于放下心来,决定与陈锡联、李先念等一众老同志,协助华国锋主席匡正了国家社稷。
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陈锡联在“叶李密会”后,向政治局提出代表中央到唐山地震灾区慰问的请求。当时陈锡联作为中央军委主席,有调动三军的权力。阴谋份子对这位“大军头”离京的举动很不放心,因此调配了很多人手和资源盯着陈锡联。
这一举措正中几位开国元老下怀。敌人在中央力量的减弱,防备松懈,给了老同志们绝地反击,擒贼擒王的机会。10月6日夜里,眼见时机成熟,叶帅和华国锋主席果断展开行动,将盘踞在中央的阴谋份子悉数拘禁,兵不血刃地解决该起危机。
当晚9时,陈锡联就接到了叶帅报喜的电话,他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终于过去,1976年10月7日将是共和国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976年“陈锡联夺叶剑英军权”之真相》2014年第31期《党史天地》
《“小钢炮”陈锡联:毛泽东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他》2019年9月10日《今古传奇·人物版》
《1976年政治风云中的陈锡联》2009年第12期《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