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带你走进真实的农村

掌阅富民 2023-04-06 17:34:20

庄稼人,一生到老都离不开春耕。他们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从我记事起,春耕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节。从小在农村长大,我亲身经历过农村人的艰辛与不易。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农村人的真实写照。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山区上小学。咿呀学语的年纪,除了每天无忧无虑地背着书包,两点一线往返于学校和家庭。其他的,没有什么新鲜事发生过。农村生活,简朴得让人心旷神怡。经常听见大人们说:“懒汉怕过年,过完年就要下田。”不知道懒汉是指哪一类人。不知其事,更不知其人。

好奇心促使我,开始关注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开春过后,村民们闲不住了。惊蛰伊始,村里的壮劳动力,就在畜圈里出粪,为来年的小春备足春耕的物资。粪挖到圈门外的墙脚堆放着,晾晒一段时间后,到谷雨就可以施肥。粪一般情况下晾晒两个星期,就得运送到田地里。

山区的运送方式为人背马驮。而半山区或坝区,则用人挑或者小推车运输。出粪通常是壮劳动力的活计,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卷起裤脚。一个人站在畜圈里,不停地用铤耙去抓粪,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呆在圈里,四周都是“嗡嗡嗡”苍蝇蚊子的叫声。

出粪时散发出来的气味,刺鼻又呛人,随着一层又一层的粪刨起来,那种臭气熏天的畜禽粪。不大一会儿,把眼睛熏得睁不开了。那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想起来春耕的那些日子,冷人不堪回首。撒小秧的时候,乡亲们一大早就到村口,那一垄垄的秧田里,全是忙农活的身影。乡亲们争先恐后,一刻也不能有半点的怠慢。

春意盎然的早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初升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村民们不怕冷,光着脚踩在泥浆里,一种寒风刺骨的意境。时不我待的小农思想,在农村,是世代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根深蒂固的共识。所以,在那个偏僻的山区,春耕是一种真实而忙碌的村景。

回村的小路上,那些扛着锄头挖田的农户,头戴草帽放牛的老人,推着自行车去上班的工人,身背书包哼着曲子的学生,还有扛着犁耙行走在田埂上的壮劳力.......农村的场景,真实得让人境由心生。很容易让人怀旧。

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喜欢活在过去的时光里。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精彩,抓不住身边的美好。错过一些无法挽回的东西。时光匆匆太匆匆,不留恋人世间的红尘,却在风雨人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真谛。顷刻之间,在让自己遂不及妨,活在遗憾和自责之中。

农村人从事收割两垡,虽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比科技更重要的是,要抢抓节令。错过节令,那庄稼长势大打折扣,来年减产,村民便惭愧万分。所以,春节过后,村民们便雷打不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春耕备耕种,从不探亲访友,除了火烧眉毛的事,他们一鼓作气地出粪、探秧田、撒秧、粑田,插秧.....一直到大春作物种下去。一年的辛勤劳动,默默耕耘便吃下定心丸。

说起春耕,我始终记得,村民们挥汗如雨的日子。天不亮,一般情况下,鸡叫头遍就得起床,就是凌晨4点。因为春耕期间,水资源十分有限,比别人晚一步,那栽秧就赶不上节气。慢一拍心急火燎,山区村民土地面积广袤无垠,懒惰的农户,收成捉襟见肘。

落后就要挨揍。这句话,成为山区村民一致的共识。村民们牵着牛,肩上扛着犁耙,挎着一包草料,便早早地来到稻田边。把牛拴好后,就第一时间去沟边放水,尽早动身,趁犁田的农户少,就可以克服水资源短缺的弊端了。看着沟水哗啦啦地流进自家的田里,憨厚老实的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令人难忘的是,犁田的那阵子,经常亲眼目睹了那些田间地头,有村民躺在田头旁边酣然入睡,有极个别村民在犁天粑田时打旽,看样子也感到疲惫不堪。听村上的长辈们说,因为夜有些短,晚上睡得迟,凌晨起床忙于春耕,导致很大程度上村民普遍睡眠不足,还有部分是春困的现象。

父亲身为公职人员,家里劳动力不足,也不妨回乡下忙春耕,也出现过田头睡觉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若有所思,为村里赶节令忙于春耕的村民们,风餐露宿的日子,有些心寒齿冷。

作为庄稼人,不误农时不负春,是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路走来,不乏误打误撞,回忆起来,也禁不住令人振奋人心,那种不甘于落后的精神,是在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贫穷落后的农村所渴望的。

斗转星移,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区村民种水稻,已经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方式。农户也不断改良品种,发展一些名特优的农产品。烤烟生产,也是继新品种林果业的更新后,又一个打得响的品牌。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些80后、90后、甚至于00后的年青一代。他们读书求学,过早地离开农村,在大城市务工,在远离家乡的大都市,不断追寻着美好的梦。他们对土地的情结不深,不想回乡务农。

由于大城市高昂的房价,高消费的生活成本,想在大城市安家落户。可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使他们成为游离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两栖人”。在不停地观望,渴望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

科技制度的改革,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村民耕种,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放,从传统意义上的人工耕作,到近几年的机械化劳作。在现如今的山区半山区,旋耕机近几年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

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能够看到旋耕机在耕作。农户忙碌的身影,到处机声隆隆,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呈现给世人农户栽田种地有盼头,即便是十亩二十亩甚至于几十亩的地,栽烤烟也能够从翻地、理墒到栽烟苗,循序渐进,一气呵成,步骤简单而不再繁琐。

采用旋耕机,把传统的人工与科技融为一体,人性化的耕作方式,更接地气,更符合耕作要求。把杂乱无章、布局凌乱的坡地或者轮歇地,改作平整的可耕作层,大大地降低传统的人工劳作。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减轻农户种地的压力和负担。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籽。”体验春耕生产,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真实的农村。只有回到那里,人们才能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一位哲人说过,“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标杆。有了这个经历,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群众,懂得如何去尊重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者:顾佳蕾

0 阅读:6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