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为国戍边,其父却遭村干部欺凌,张云逸大怒:我亲自处理!

香巧说过去 2025-02-16 04:32:32

1957年1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天空中飘着几片雪花。张云逸大将的办公室里,暖炉发出微弱的火光,映照在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尽管已经离开军队多年,但他的目光依然坚毅,透着一股军人的果敢。

他坐在办公桌前,手中拿着一封刚刚送到的信件,信封上熟悉的部队番号让他微微一怔,这是来自广西军区的信。

广西军区,那是一支他曾亲手带过、深深牵挂的老部队。虽然他早已离开军队,但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戍守西南边陲的战士们,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广西军区守卫祖国西南边境,责任重大,绝不能出乱子。张云逸深吸一口气,缓缓拆开信封,信纸上的字迹显得有些潦草,却透着一种急切。

张云逸

信是广西军区某部连长于海明写的,他在信中焦急地诉说,自己的父亲于同海得罪了村干部,遭到了无情的打击报复。于同海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本就虚弱,村干部却对他百般刁难,不仅强行拆除了他家的老宅子,还抢走了几袋过冬的粮食。

于海明在信中写道:“老父亲现在无家可归,连过冬的粮食都没有了。我身为军人,戍守边疆,无法回家照顾父亲,只能向部队领导求助。可每次给上级写信都石沉大海,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向老首长您求助……”

张云逸大将看完信后,眉头紧锁,眼神中透出一丝愤怒。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基层村干部们的工作是让广大农民们过上好日子,绝不能让个别村干部借机作恶,影响党的名声!

他抬起头,对站在一旁的秘书张广华说:“这绝不是小事,一定要调查清楚,还于连长一个公道!”

张广华立刻点头回应:“首长,您放心,我马上去安排。”

于连长的家乡在山东文登县的小屯村,而正巧,过几天张云逸就要去山东青岛视察。

当时,张云逸的职务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专门负责监督和处理干部们的违纪行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就是维护党的纪律和群众的利益,绝不容许任何人践踏。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默默念道:“海明,老首长一定会为你讨回公道!”

几天后,张云逸和张广华抵达青岛。在完成了紧张的视察工作后,张云逸向市委书记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去文登县小屯村看看。”

市委书记听后,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犹豫片刻后说道:“张老,最近天气不好,大雪封山,交通受阻。您现在过去,恐怕会有危险。”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要不等天气好转,您再过去?”

一听到“大雪封山”,张云逸的心猛地一沉,脑海中浮现出于同海老人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画面。如果真如信中所说,他们家的老宅子已经被拆除,那么于同海老人该如何熬过这鹅毛大雪呢?

他紧握着双手,声音低沉而有力:“不行!我现在就要去!”

张广华站在一旁,看到首长如此焦急,心中也十分不忍。但他知道,天气确实恶劣,强行前往可能会有危险。

于是,他挺身而出,语气坚定地说:“首长,您就别去了,这事交给我来处理吧!我一定把情况调查清楚,给于连长一个交代。”

张云逸沉默片刻,最终无奈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满是担忧和不放心。他紧紧握住张广华的手,叮嘱道:“广华,你一定要深入了解情况,妥善处理。这是关乎一个老人和一个军人家庭的大事,绝不能马虎!”

张广华郑重地点头:“首长放心,我一定不负所托!”

然而,当张广华返回时,他的汇报却张云逸怒不可遏。原来,张广华到达文登县后,只是向县领导简单反映了情况,便匆匆返回,根本没有亲自去小屯村调查。

张云逸坐在办公桌前,双手紧紧攥着那份简短的汇报,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猛地拍案而起,桌上的茶杯被震得跳了几下,茶水洒了出来。他怒吼道:“不行!这样的处理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矛盾继续激化!”

张云逸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但眼神中依然燃烧着怒火:“我亲自去处理!哪怕大雪封山,我也要翻山越岭,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市委书记见状,连忙劝道:“张老,您年纪大了,身体也吃不消……”

张云逸打断他,语气坚决地说道:“我是广西军区的老首长,战士们在为国戍边,我却无法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这件事,我必须亲自去处理!”

市委书记无奈之下,只能为张云逸安排了车辆。然而,当他们抵达文登县城时,眼前的情景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天地间一片白茫茫。从县城到小屯村的那条路,积雪没膝,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张云逸站在车旁,望着那条被大雪覆盖的山路,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他转身对市委书记和随行人员说:“走,我们徒步过去!”

随行的工作人员惊呆了,纷纷劝阻道:“张老,您年纪这么大了,这路太危险,我们回去想办法吧!”

但张云逸却毫不动摇,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军人,也是党的干部,为战士和百姓解决问题是我的责任!今天,哪怕爬,我也要爬到小屯村!”

市委书记见状,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点头同意。

于是,张云逸率领着市委书记、县委书记等一众领导干部,踏上了前往小屯村的艰难之路。

寒风凛冽,雪花如刀割般打在脸上,他们每一步都像是在泥潭中艰难跋涉。张云逸的军大衣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但他依然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执着。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当他们终于抵达小屯村口时,所有人都已累得气喘吁吁。

之后,张云逸一行立刻前往了村委会,村干部们得知开国大将张云逸亲自到来,都颇受震惊,赶紧安排接待。

但是,张云逸却摆了摆手,对着村干部们厉声问道:“于同海老人在哪里?”

村书记有些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回答道:“我……我这就去请……”

张云逸的脸色微微缓和,但语气依然严厉:“那好,我就在这里等!”

没过多久,于同海就被请到了村委会。

只见他瘦弱的身躯微微颤抖,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在看到张云逸后,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老泪纵横,哭着说道:“张将军,我的事哪值得您亲自跑一趟啊?”

张云逸连忙大步上前,双手用力将老人扶起,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于大爷,您受苦了!”

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关切地问道:“于大爷,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冻着?”

随后,张云逸立刻展开调查,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他坐在简陋的木椅上,眼神专注而严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村干部们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而村民们则纷纷开口,讲述着于同海老人的遭遇。

张云逸

经过一番调查,真相终于大白。

原来,于同海老人一生勤劳,通过多年的辛苦劳作挣得了不少田地,还建了一套比较体面的宅子。在建国后,他虽然没有被定为地主,但也被划为了富农。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有人出于嫉妒,诬陷于同海是“右派”,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肯屈服,结果招致了村干部的针对。他们不仅拆了他的宅子,还抢走了他的存粮。

走投无路的于同海只好借住在亲戚家中,他多次向县、市一级的领导写信反映问题,但都石沉大海。

同年10月,于同海无奈之下给远在广西戍边的儿子于海明写信,告知了自己的遭遇。于海明得知后,心急如焚,马上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但依然没有结果,最后只好把信写到了张云逸那里。

在一切调查清楚后,张云逸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村干部们,语气严厉地说道:“你们身为党的干部,怎么能这样对待百姓?于大爷是军人家属,你们这样做,不仅是对一个老人的伤害,更是对国家和军队的伤害!”他的声音在村委会的房间里回荡,村干部们羞愧难当,纷纷低下头,承认错误。

张云逸转过头,看向于同海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温暖:“于大爷,您放心,我们会妥善安排您的生活,给您一个公道。”

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话来。随后,张云逸又亲自调解矛盾,安抚老人的情绪,并安排人立刻修复于家的宅子,还送来了足够的粮食。

他语重心长地对村干部说:“你们身为干部,工作的方向应该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折腾老百姓。”

事情解决后,张云逸又在村中住了几天,视察了村子里的基础建设和保障,并对一些细节做出了重要指示。

在天气转晴,道路上的积雪被清除后,张云逸才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村子。

0 阅读:0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