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双方主角分别是曹操与袁绍。袁绍曾有机会通过许攸的建议改变战局,但最终没有采纳。那么,若袁绍听从许攸之谋,派兵绕过官渡袭击许昌,曹操还能迎来胜利吗?
事实上,许攸提出的建议确实颇具战略眼光:曹操兵力主要集中在官渡,而许昌防守相对薄弱。因此,如果派出一支轻装部队迅速袭击许昌,将会打乱曹操的布防,甚至有可能迫使他撤退。然而,从地理环境到曹操的防御部署来看,许攸之策的可行性及其实际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官渡及其周边地形对袁绍的行动造成了极大的制约。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官渡的西面是圃田泽,四周布满塘泽,范围宽广。袁绍军队若想绕行西面,必须穿越这片复杂的水泽地带,这对大型军队尤其是骑兵的行动是个巨大的挑战。而东边的济水与睢水也同样设置了重重阻碍,在涨水期没有船只的情况下,渡河行动变得困难重重。
其次,曹操在许昌的部署也并非如许攸所料的“空虚”。留守许昌的有荀彧、夏侯惇等能人勇将。此外,曹操推行屯田制,确保了许昌的防御力量——许昌的屯田兵虽然不是精锐部队,但在紧急情况下的集结和守卫能力绝不容小觑。这些屯田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在战时也能集结起来守护许昌。
反观袁绍战局,不难发现,从官渡之战前后几次分队作战的结果来看,他的分队作战效果显著逊色于曹操的精兵。例如,于禁、乐进等在分队作战中频频获胜,而袁绍的几次分队袭击尝试,却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这也意味着,袁绍即使派轻兵绕行去袭击许昌,其部队在灵活性和战斗力方面也未必能与曹操的军队匹敌。
考虑到袁绍的军队在分队作战中的表现,其实采纳许攸之策不仅增加了作战难度,甚至可能再次陷入被动局面。许攸的策略未必能引发曹操的分崩离析,反倒可能为已有相应后备队伍的曹操带来更多“刷战绩”的机会。
袁绍还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后勤保障的问题。官渡之战期间,袁绍曾听取田丰、沮授等人的建议,采纳迂回战术,但没有派遣蒋奇部队保护乌巢,这一失误导致了乌巢粮草被曹操袭击,最终影响了全局。此外,有资料显示,袁绍军内部矛盾不断,这也是导致战略失误和决策错误的重要原因。
至于为什么许攸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不妨从当时袁曹双方的优势劣势来分析。沮授曾对袁绍的优势作出明确评价:以粮草充沛的优势拖垮曹操比起分兵突袭更为实际。持久战对袁绍来说更有利,因为他的后勤远比曹操强大。而事实也证明,袁绍确实通过持续的压迫让曹操陷入粮草紧缺的绝境。
总结来看,虽然许攸提出的策略具有其理论上的魅力,但在战场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巨大困难。曹操早有准备,加上许昌的坚韧防守,袁绍绕道袭许昌的成功概率极低。不仅如此,曹操将在面对分队作战时的灵活应对,再加上他精心的后方部署,使得袁绍在当时选择继续围攻官渡,掐住曹操的咽喉,才是更务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