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晚期,由于司马氏篡夺了政权并实行专政,导致驻守军事要地寿春的将领们先后三次发起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淮南三叛”。这三场兵变分别是王凌的叛乱(发生于251年四月)、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发生于255年正月)以及诸葛诞的叛乱(从257年五月持续至258年二月)。这三次叛乱最终都被司马氏镇压平定。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淮南三叛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叛乱的失败,更是淮南将领难以团结的历史教训。为何,这些反抗司马家的将领们在关键时刻总是无法团结一致?
让我们回到更早的时间点,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王凌,文钦和毋丘俭,这些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的个人恩怨与派系矛盾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叛乱的走向,并最终导致了淮南三叛的失败。
首先登场的王凌在高平陵之变后对司马懿强压少主的行为极为不满,企图拥立曹操之子曹彪于许昌。王凌自任扬州诸军事长达十年,与其外甥令狐愚共同把持淮南。遗憾的是,王凌的谋划尚未付诸行动,令狐愚便已去世,王凌的计划因此败露。司马懿的迅速反应让王凌措手不及,孤立无援。彼时,诸葛诞为扬州刺史驻扎扬州、文钦驻守庐江、毋丘俭驻守豫州却袖手旁观,没有任何援助,导致王凌独自一人走向失败。
淮南三叛的第二次叛乱爆发于255年,毋丘俭和文钦带头起义讨伐司马师。然而,他们的请求援助被兖州刺史邓艾及镇东将军诸葛诞果断拒绝,甚至使者被斩杀。诸葛诞不但不予回应,反而积极布告天下并第一个攻入寿春,从表面上看,他的立场远比司马家更加坚决。
究其根源,这些将领们分别隶属不同的派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王凌出身于太原王氏,原本是一个“第三势力”,与曹父子皆保持一定距离。毋丘俭和文钦分别属于曹爽派系,前者与夏侯玄、李丰等关系密切,后者是曹爽的亲信。诸葛诞则游走于各派之间,保持中立,同时努力提升自身影响力。
这些派系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了他们无法在对抗司马家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即使在司马家施压之下,他们也未能抱成一团形成合力。文钦被曹爽安插到淮南牵制王凌,他的傲慢无礼进一步恶化了与王凌的关系,而毋丘俭则对浮华之人诸葛诞心怀嫌忌。
在应对淮南的反叛时,司马家展现了卓越的策划与执行能力。在王凌叛乱期间,司马懿迅速行动,秘密抵达百尺,并赦免王凌,瓦解了其支持者的抵抗意愿。与此同时,司马懿加封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成功拉拢了这个中间派,使其在随后的叛乱中站于己方。
司马师处理毋丘俭和文钦叛乱时,同样冷静得当。他通过巧妙安排,让诸葛诞与毋丘俭对调,削弱了两人的号召力。在镇压毋丘俭、文钦的过程中,司马家稳如泰山,而诸葛诞的新环境也限制了其能力发挥。此外,司马家施行的各类对策,例如对主要将领的离间安排,使这些反叛者无法真正形成威胁司马家政权的合力。
诸葛诞虽是最终发动反叛的领导,却因对司马家的忠诚与自身能力的局限,并未形成有效反抗。夏侯玄、文钦、毋丘俭等主要人物被杀,诸葛诞心中惶恐并感到面临更大的危险,而此时的反抗亦已为时过晚。司马家针对淮南势力的策略自始至终精妙而有力,使得它们在反叛过程中稳如磐石,反观那些所谓的“反叛者”们,则毫无例外地走向了失败的结局。
淮南三叛,声势浩大却历次失败,背后不仅有司马家策略得当的因素,更深层次的是淮南诸将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派系矛盾。纵观全局,他们的内部分裂与不可调和的私人恩怨使得淮南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