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手机成瘾,他的大脑就“废”了:解铃还是在环境

尔启看育儿 2023-10-11 02:09:02

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方法,观察网瘾少年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大脑已经跟正常人不一样了。

控制情绪的区域受损(双侧纹状体体积减少,左前、左后扣带回皮层上的灰质体积减少),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情绪能力差,特别容易冲动,也没有耐心,很难长时间专注做事。

认知功能受损(前额叶皮层减少),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反应迟钝,没有思考能力。

长期习惯从手机中获得快乐,多巴胺只在这种模式下分泌,那么就会形成依赖,好像人生只有这一条路,等于自我囚禁了。

怎么办?

答案是环境。

无论是已经成瘾还是未成瘾,都可以从环境入手。

先说2个实验。1 有瘾的士兵

越战期间,70%的美国士兵都服用过冰毒,等这批士兵回国,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学者就开始关注他们。

其中有一个叫李·罗宾斯的社会学家,在1974年对这些士兵做了一个大规模的统计,发现:服用过毒品的这70%的士兵,有20%的人有严重的毒瘾,但是这20%回国后,其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再碰过毒品,剩下的三分之一依然严重。

这说明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戒断了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2 老鼠乐园

1979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在不同场所养老鼠:

狭窄枯燥的环境,里面有吗啡水;“豪华住宅”,各种娱乐和食物,两种水,普通的和掺了吗啡的。

结果:

在枯燥环境里养的老鼠,都染上了毒瘾;在豪华住宅的老鼠对吗啡水不感兴趣;最值得注意的是:先在豪华住宅养再放到枯燥环境的老鼠也会染上毒瘾;而先在枯燥环境养,后来挪到豪华住宅的老鼠竟然对吗啡水不感兴趣了。

结论是:环境丰富,就不会有成瘾依赖。

后来许多实验室去重复这个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结果。

在越南战场,士兵待在丛林中,必须去……吸毒对他们来说是种安慰,而回国后,他们有了更多的生活选择,有家人陪伴、或重拾爱好,那么毒品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唯一选择——跟生活在豪华住宅的老鼠类似。

综合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确发挥着巨大作用,生活中有更多选择,人就不容易上瘾。

沉迷手机

孩子沉迷手机,是环境的路径依赖。

我见过很多手机成瘾的孩子,其中有留守儿童,也有全职妈妈带的孩子,无论他们有没有人管,都有一个类似的点:选择不多。

留守儿童现在一人一部手机,跟以前课本上的抽大烟动作如出一辙。

他们生活环境中没有那么多快乐,爸妈不在家,爷爷奶奶不会教育,上学、回家,每日如此。

如今是手机泛滥的时代,一玩停不下来,很容易就陷入其中。

而那些有家长带的,甚至是全职妈妈带的孩子,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等餐的时候把手机塞给孩子,自己累了让手机和电视照顾孩子,不想陪孩子玩的时候让孩子玩会儿游戏……时间长了,大脑已经跟正常孩子不同了,已经习惯了从手机中寻找快乐,那么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表面上是家长不让孩子玩,孩子闹,一闹家长没办法,又给了孩子手机,于是这个坑越来越深。孩子自己无力走出,家长又只会指着坑里的孩子各种挖苦。

​要想让孩子改,得出坑,在别处寻找快乐——娱乐更丰富一些,套用教育家李希贵的话是: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做出错误的举动,常常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

上面两幅图是李希贵校长《家庭教育指南》中的两页,套用一下句式:

你希望孩子放下手机,放下手做什么?如何打发无聊?

你陪孩子玩耍,带孩子逛博物馆,图书馆,找 一些小伙伴,陪孩子看纪录片,带孩子运动呀~等待的时候你给孩子准备一些娱乐呀,做到了吗?

孩子的生活不够丰富,父母营造的环境中选择很少,父母本身就特别依赖手机,那么孩子的生活环境跟老鼠枯燥的住所类似,只好去碰那些加了吗啡的水,染上我们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说,解决之道还是在环境上,家长还是要回到自身,去反思,你提供了什么?你想改变,你的环境该如何打造?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复了,谢谢阅读,本文结束。

0 阅读:0

尔启看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