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张太雷,曾给原配写信:我现与一女子生活,希望你能理解

冰点百年 2025-01-16 20:58:45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

提起张太雷,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为党作出的贡献,那是相当巨大的。下面的故事,围绕着张太雷革命烈士的家庭展开。话说,张太雷能放开手脚去干革命,背后离不开他的原配支持。张太雷的原配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是她撑起了张家的天。

张太雷和原配陆静华

张太雷自幼经历坎坷,8 岁时父亲因病离世,家庭陷入困窘。此后,他白天拾柴打零工,夜晚就着灶火微光读书,艰苦的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某天,张家一长辈见小太雷如此热爱读书,便送他到学堂。上学期间,张太雷深受校长喜欢,并获得资助进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那时,瞿秋白是他要好的同学。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时,他和瞿秋白等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带头剪掉了头上象征民族屈辱的辫子,走上街头进行革命宣传。不久,张太雷被学校除名,只差一个学期,中学没有毕业。

张家长辈见张太雷精明能干,想推荐他去钱庄做事,这本来是过富裕安逸生活的阶梯,谁知张太雷却说:“我最痛恨的是铜臭十足的人,最不愿做铜臭的事。”断然拒绝了这被人艳羡的差使,和同学一起去上海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招生考试,考取了北大预科,但因北大学制长,他考虑到自己没钱读完,同年冬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法政科。

北洋大学是一座官办的学校,收费少。他一面读书,一面在课余给人当家庭教师,并为报纸作翻译,因而他在上学时非但不用家里的钱,而且,还靠自己挣的钱作假期回家的路费。

随着张太雷的年纪越来越大,张母开始急着为孩子筹备婚事。1918年夏,张太雷被母亲包办与陆静华结了婚。陆静华是一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依靠叔父长大,所以她只能嫁给了家境清贫的张太雷。

婚后,夫妻搭伙过日子,因两人学识差距太大,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平日里,张太雷主外,陆静华主内。陆静华虽然不懂什么诗词歌赋,但她做起自己擅长的事时很出色。包括操持家务,伺候婆婆,照顾孩子们。尽管她为张家付出了很多,但始终没能在感情上抓住丈夫。

张太雷给陆静华写信,希望妻子能理解他

张太雷常年在外奔波,妻子陆静华总是对他牵肠挂肚,而她唯一的期盼便是能收到丈夫写给她的信。张太雷寄回老家的信,向来都是对家人的问候与关怀。然而,有一封信却传递了一个特殊的消息,当陆静华刚看到这封信时,不禁浑身发抖,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

信中提到,当年他与陆静华结婚,实是服从了母亲的意愿。婚后,他发觉陆静华善良贤惠又能干,本打算与她携手共度一生,可无奈工作太过繁忙,无法经常回家。他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在其身旁侍奉,故而希望陆静华能代他尽孝,他亦会对此感激一辈子。并且,他告知陆静华,如今在广州,他与王一知一同工作和生活,希望陆静华能够理解他。

陆静华起初内心受到极大冲击,但转念一想,也属实无奈。混乱的时局致使夫妻俩常年分居两地,而他们二人本就是包办婚姻,婚前并无感情基础。长期的分离使得彼此间的关系愈发疏远,这样无疑是雪上加霜。

王一知比张太雷小 4 岁,是湖南省芷江县人。其父很有名,与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年少时曾是同学,还曾被邀担任国务院主事,后来辞官回到家乡教书。王一知 14 岁时,毅然违背父命离家,成功考取了湖南桃源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之后,王一知又进入了由陈独秀、李达等人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张太雷、刘少奇等从苏俄回国后,先后到该校演讲,介绍苏俄的革命和建设情况。讲台上的张太雷慷慨激昂,台下的王一知深受鼓舞。同年,王一知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在革命工作的过程中,张太雷与王一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25 年 5 月,二人开始共同生活。两年后,王一知生下了一个儿子,张太雷为其取名为 “张知春” 。

陆静华没有埋怨丈夫,继续为张家无私付出

张太雷牺牲前的两年多里,因工作紧张繁忙,虽无暇分身回老家探亲,但一直和家里保持着联系。

张太雷常年奔波在外,陆静华除了要照顾家里,还要时刻警惕坏人。有段时间,家门外经常有可疑的陌生人出现,有时还会突然闯进来,贼头贼脑地查看:“你男人是做什么的?什么时候回来?”每当这个时候,慌乱的婆婆就会拉着陆静华的手,低声问这问那。

几个孩子不知发生什么事情,一直跟着母亲转。虽然陆静华是个普通妇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她无疑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考虑多时后,陆静华拿定主意——搬家。

她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一个偏僻的大杂院。院里住着好几户人家,不免好奇地问起陆静华,她淡淡地答道:男人在外做生意。那时候,全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张太雷有时托人寄些钱来,不过只是杯水车薪。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陆静华瘦弱的肩膀硬撑着。据悉,她有一手好针线,替那些办喜事的人家绣花做嫁衣,挣点微薄的工钱,勉强维持全家生活。

张太雷牺牲后,党组织考虑到陆静华艰难地撑起一个大家的不易,想让她带着孩子到苏联去。但是,陆静华婉言谢绝,因为她放心不下病重的婆婆。此后,陆静华继续践行张太雷的遗愿:“你在家安心供养母亲”,“我很感激你”。就这样,陆静华领取了党组织给的一点救济金后,就返回了老家。

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愈益恶化,陆静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断绝了经济来源,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幸亏张泰临(张太雷的姐姐)公婆家境殷实,为人仗义,时不时地接济陆静华一家。

在孩子们的眼里,陆静华每时每刻都在忙。靠着那股劲儿,陆静华把两个女儿抚养长大,伺候婆婆入土。她为张家的付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尾声

陆静华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能体谅丈夫为革命事业,为家庭所付出的不易。在那个吃人的年代,陆静华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一大家子,不让丈夫分忧。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0 阅读:0
冰点百年

冰点百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